【資料圖】
記者1月9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團隊,通過對大豆生產田進行多年多點網格化取樣和多種成分的系統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國大豆營養成分的地理分布規律,提出了中國大豆品質區劃方案,為指導我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食品研究》雜志。
據該院韓天富研究員介紹,我國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國,大豆種植區域分布廣闊,品種類型多樣,生態條件及耕作制度復雜,不同地區的大豆品種類型和籽粒品質組分差異較大,但目前對我國大豆品質的地理分布規律仍不清楚,缺少來自實際生產的大規模采樣和多性狀分析數據支持。
為闡明大豆品質的地理分布特征,該研究團隊依托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30個綜合試驗站及150個科技示范縣,從中國29省(區、市)的大豆生產田收集樣品1792份,對蛋白質、脂肪、脂肪酸、功能性成分、抗營養因子等共計33種營養品質性狀進行了定量理化分析,并完成不同營養成分的可視化地理分布圖。研究表明,我國大豆籽粒中粗蛋白、可溶性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呈現出明顯的由北向南遞增趨勢;粗脂肪(高寒地區例外)、磷脂、皂苷、類胡蘿卜素、露那辛含量呈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寡聚糖、異黃酮、生育酚含量高的大豆呈點片狀分布。
根據大豆營養成分的地理分布、氣候條件和栽培制度,在已有大豆栽培區劃和品質區劃方案基礎上,該團隊將中國大豆產區劃分為北方春大豆高油高功能成分區(Ⅰ區)、黃淮海夏大豆高蛋白區(Ⅱ區)和南方多作大豆高蛋白高纖區(Ⅲ區)3個大區,并進一步細分為10個亞區。
針對各區品質特點,該團隊提出了中國優質大豆產區布局建議,其中,東北北部高寒地區(I1)具有發展功能型食用大豆的獨特優勢,宜重點發展豆漿、豆腐、豆芽等食用大豆原料生產,建立蛋脂均衡、功能型成分豐富的食品專用大豆生產基地;東北中南部(I2)是高油高產大豆適宜種植區,可建立高油大豆集中產區,增強我國油用大豆自給能力;黃淮海南部地區(Ⅱ6)大豆蛋白質含量較高,可將該區域作為蛋白加工原料基地。各地均有高蛋白、高油和功能型大豆品種,可根據市場需要,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大豆生產。(李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