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二十四節氣話農事】驚蟄: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全球速看

      時間:2023-07-06 16:11:26       來源:光明網-科普中國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碧拼娙隧f應物所作的《觀田家》描繪了驚蟄節氣的春耕景象,蒙蒙春雨滋潤著大地,百草回芽生機勃發,種田人家紛紛下地耕種。驚蟄,通常在每年的3月4日至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進入驚蟄節氣。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驚蟄時節萬物蘇醒,桃花開、李花白、杏花紅、薔薇吐芬芳,呈現一幅生機盎然的仲春景致。

      圖片來源于網絡

      驚蟄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啟蟄”?!断男≌吩唬骸罢聠⑾U,言始發蟄也?!睗h初以前,節氣的順序和名稱為立春-啟蟄-雨水,而漢景帝時變為立春-雨水-驚蟄。小篆的“蟄”字,上面畫的是,一個人的手被捆住。這個字加上“蟲”,表示蟲子被氣候所限制,冬天躲藏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的狀態。初春蟄居的動物們感受到氣溫的升高開始活動,在立春的第二候時“蟄蟲始振”,意思是開始蘇醒、動而未出。


      (資料圖片)

      在漢景帝以前,立春和啟蟄兩個節氣都在正月,“始發蟄”是“蟄蟲始振”的后續,表示冬眠動物開始啟戶出走。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天文訓》把這個節氣與其后的雨水交換位置,使其從正月調換到二月,并為規避漢景帝劉啟名諱,把名稱從原來的“啟蟄”更改為“雷驚蟄”,“雷”取自農歷二月對應的震卦,其中的一個卦象為雷,代表的時間為二月,表示一種向上、向外發展的趨勢,有廣義的激蕩和生發的意涵?!绑@”突出“蟄蟲驚而出走矣”的物候現象,體現了蟄蟲瞬間的突變,強調是隆隆的雷聲驚醒了蟄伏的動物的情景。

      其實,蟄蟲結束冬眠是氣溫逐漸回升到一定程度時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物候變化,并非為一聲響雷所驚醒。因為昆蟲多數都沒有聽覺器官,不論是以蛹、卵、幼蟲,還是成蟲形態越冬,應該是聽不到雷聲的。況且節氣起源地區當時的平均初雷是在春分二候,怎么也不會在驚蟄時節?!兑捉洝氛f,震為木,木生風、風生蟲。“風”這個字,繁體寫作“風”,里面就有個“蟲”。表示冬眠的蟲子感受溫暖的東風而蘇醒。

      農諺道:“驚蟄不犁地,好似蒸籠跑了汽。”這與古人根據物候判斷耕作時令的“望杏敦耕,瞻蒲勸穡”是一致的,當看到杏花開就敦促人們去耕地,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種田。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松?!贝藭r地溫回升,土壤解凍,水分容易順著土壤里的毛細管上升而蒸發。這是防旱保墑的寶貴時機。要及時淺鋤行間土壤,使其稀疏松軟,切斷地表層的土壤毛細管,讓地下的空氣更流通,有助于越冬小麥分蘗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冬小麥即將拔節孕穗,油菜花也將開放,此時正是田間管理到了關鍵時刻,農作物大量需水、需肥的時候,要及時鋤草、追肥、預防病蟲害。

      諺語說,“驚蟄來除蟲,一去影無蹤。”各地流傳著許多驚蟄消滅害蟲的習俗。江浙一帶驚蟄日人們把掃把插在田間,懇請掃帚神顯靈掃除害蟲,寧波的“掃蟲節”,農家會拿著掃把到田里舉行掃蟲儀式。為了便于舉行滅蟲儀式,民間多以“物”代蟲。

      湖北土家族有“射蟲日”,即驚蟄日前在田里畫出弓箭的形狀以模擬射蟲,引導人們消滅害蟲。陜西、甘肅、江蘇、山東等地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里翻炒,發出噼啪噼啪的聲音,就像蟲子在鍋中受熱而蹦跳似的,謂之“爆龍眼”,男女老少爭相搶食炒熟的黃豆,稱作“吃蟲”,寓意“吃蟲”之后人畜無病無災,莊稼免遭蟲害,祈求風調雨順。客家人炒豆子、炒米谷、炒南瓜子、炒向日葵子以及各種蔬菜種子吃,謂之“炒蟲”,炒熟后分給自家或鄰居小孩食用。

      客家人還有做芋子飯或芋子餃的習俗,以芋子象征“毛蟲”,以吃芋子寓意消除害蟲。據說如此一來可以消滅多種害蟲,農作物不受蟲害,能夠確保當年五谷豐登。這些看似可笑的射蟲、掃蟲、燒蟲、炒蟲、吃蟲習俗,隱含著告誡人們在驚蟄時節進行消滅害蟲之意,并以食物象征蟲便于人們在分食中加強記憶和傳承傳播。此外,民間還流行“驚蟄吃梨”的習俗,人們還借“梨”“離”同音,把吃梨和“與蟲別離”聯系 起來,表達驅蟲祈豐收的美好愿望。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斌@蟄時節,暖日融天,和風扇物。在四時光景中,驚蟄提示人們遵農時辛勤勞作,循節氣享受生活,順天應時、因地制宜地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出品:科普中國智惠農民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作者:唐志強 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

      策劃:武玥彤 涂子怡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