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PP項目?CPP英文全稱 Chinese Publication Programme,即“中文出版計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為支持中國作為其成員國而與中國農業農村部共同實施的一項計劃。
該計劃于1987年糧農組織第二十四屆大會批準通過并啟動,旨在通過糧農組織出版物促進其知識和技術信息在中國的傳播。
在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指導下,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負責CPP的具體協調與管理工作,中國農業出版社負責相關書籍的出版工作。
【資料圖】
中文出版計劃迄今已實施30多年,翻譯出版了600多種糧農組織出版物,涵蓋了農業經濟、林業、農學、水產、畜牧、獸醫、園藝等多個專業領域,旨在向國內介紹世界各國的農業先進技術、管理方法及科研成果等。該計劃極大地促進了其知識和技術信息在中國的傳播,為推動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加強相關領域的能力建設和幫助落實“三農”政策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農業出版社是CPP項目的重要參與者,多年來已出版了眾多優秀出版物,獲得社會廣泛好評。
2022年度推出的糧農組織中文出版計劃出版物,涵蓋多個領域,現展示給大家,供廣大“三農”從業者、研究者參考借鑒。
分冊介紹
01 打造可持續的糧食體系:創新者手冊
本書汲取了20多個國家的寶貴經驗,介紹已在進行的糧食體系可持續轉型。糧食體系創新有利于挑戰并改變規范、制度、做法以及糧食體系行動方之間的關系。本書作者來自亞洲、非洲、美洲、歐洲,這些創新人士領導著眾多倡議,根據實際情況種植、分享、銷售、消費更可持續的食品。本書涵蓋了眾多實踐,通過改變地方糧食體系的組織架構提升糧食體系的可持續性。本書面向“可持續的糧食體系創新者”,旨在為那些希望為糧食體系轉型做貢獻的行動方提供幫助。書中建議是知識和經驗的總結,鼓勵人們對世界各地行動方的創新能力和打造可持續糧食體系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02 青年與聯合國全球聯盟學習和行動系列:能源挑戰徽章訓練手冊
內容介紹 本書圍繞能源展開,從能源分類、能源來源、能源對地球造成的影響、能源使用等方面進行探討,圖文并茂介紹了當前世界的能源現狀、如何正確利用能源為創建一個更好的世界做出貢獻,并闡述了“能源即生命”這一理念。
03 青年與聯合國全球聯盟學習和行動系列:減輕災害風險挑戰徽章訓練手冊
本書主要介紹了什么是“致災因子”和“災害”;災害造成廣泛的破壞及如何在未來幾年嚴重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如何預防、減輕和應對自然災害及其帶來的影響;如何進行災后重建以及如何采取行動減輕災害風險。
04 2020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糧食安全和營養概況——以改善孕產婦和兒童飲食營養為核心
本書是聯合國各機構聯合撰寫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目標“零饑餓”目標和世界衛生大會2030年營養目標進展情況的第三份年度報告。可持續發展目標啟動五年來,諸多關鍵指標仍然進展緩慢甚至毫無進展。亞洲及太平洋區域作為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區域,糧食安全與營養問題十分重要。截至目前,該地區仍有3.51億人營養不良,占全球總數(6.88億)的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大量人口需要在未來十年擺脫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問題,加之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大流行也將進一步阻礙該進程。
05 動態發展、人口變化與膳食轉變——關于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糧食體系的快速發展及其原因
本書主要介紹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大趨勢、威脅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環境退化和氣候變化、多樣化膳食對農民和營養的影響、價值鏈轉型、農業生產體系鄉村生計和勞動力水平、區域內糧食體系的變革七大部分內容。深入了解新趨勢及其相互作用和產生影響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本書是由多個領域內外部專家在磋商、分析、研討和實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并最終對亞太地區糧食體系面臨的新趨勢,以及新趨勢對政府、私營部門、消費者和小農戶、漁民、牧民和林農的影響作出了深入闡釋。本書對涉及新趨勢、新發展的廣泛議題進行綜述分析,以期為亞太地區各國糧食決策提供支持。
06 食品安全的未來——將知識轉化為造福人民、經濟和環境的行動
本書詳細記錄了食品安全領域兩次重要國際會議的內容,即201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非洲聯盟于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共同召開的第一屆國際食品大會,以及同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食品安全和貿易論壇。本書旨在幫助政府官員、食品安全從業人員、研究機構、學術界及糧食體系的利益相關方了解食品安全的新威脅、潛在機遇和解決方案,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和對話,倡導各界關注和加強食品安全。本書中分享的相關信息、報告和成果文件等是未來食品安全政策和實踐領域的重要資源,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重視食品安全、采取必要合理的行動。
07 中國和南非投資者視角下的對非農業境外投資
本書探討了中國和南非企業對投資非洲農業感興趣的原因,評估了兩國政府采用的與非洲大規模土地農業投資相關的自愿準則方面的最佳做法。主要的研究問題包括:來自每個國家的投資者在非洲的境外大規模土地農業投資的性質、范圍和規模如何;各國政府在非洲的境外大規模土地農業投資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出臺了任何政策或法律來監管和管理這些投資;這些國家在非洲的大規模土地農業投資是否遵守為促進負責任投資和可持續公平發展而制定的國際和區域準則;以及可以做些什么來促進這些國家在進行非洲更負責任投資。
08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數字金融行業及其普惠性:教訓、經驗和建議
本書從數字支付、電子商務、數字化匯款、政府對個人匯款、數字信貸等領域介紹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數字金融產業的影響,并主張將這些影響加以利用以減少疫情帶來的沖擊。詳細內容包括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數字支付使用率提高背景下,提出指導電子商務、數字化匯款、政府對個人匯款發展的建議,鼓勵通過數字支付手段支付抗疫人員報酬,合理利用數字信貸工具以緩解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本書結合疫情背景下數字金融發展的大趨勢,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金融提供了重要參考。
09 生態農業發展潛力——建立氣候適應型生計和糧食體系
本書分析了生態農業在技術實施和政策層面所具有的潛力,探討了生態農業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如何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來應對氣候變化,提高氣候適應能力,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糧食體系。通過在肯尼亞和塞內加爾的生態農業推廣實踐,分析了推廣和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措施,從而為國際組織等相關機構制定生態農業推廣政策提供參考和借鑒。本書集政策分析、案例探討和理論研究于一體,理論性和應用性相結合,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應用價值。
10 提高小規模農業中水分生產率的實地指南——布基納法索、摩洛哥和烏干達的案例解析
本書分別以布基納法索、摩洛哥、烏干達三個國家的小型農業為例,介紹了當前小規模灌溉農業中發展的問題;詳細介紹了作物水分生產率的概念及計算方法;分析了在全球人口增長和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亟需提高農田水分生產率的原因;進而依托三個國家地面試驗數據庫及對其分析、模擬,從耕作方式和灌溉技術等方面系統闡述了提高作物(如玉米、小麥、洋蔥等)水分生產率的方法及應用效果。本書結合全球氣候變化和農業生產現狀,通過實地案例介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產力的途徑,為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抵御機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11 青年與聯合國全球聯盟學習和行動系列:青少年海洋科普手冊(第一版)
本書首先介紹了世界大洋分布和海水基本性質,從人類的角度介紹了海洋的漁業資源、油氣資源、可再生資源等情況,以及地球上海洋的起源和演變。本書的主體部分按照不同海域詳細介紹了沿海、海床、河口、海岸線、紅樹林、珊瑚礁、南北極、大洋、深淵等區域的生態系統特征和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給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案例研究。本書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海洋生態與環境的基礎知識,激發青少年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情懷。
12 青年與聯合國全球聯盟學習和行動系列:青少年森林科普手冊(第一版)
本書首先介紹了森林的定義和類型,說明了世界各地發現的許多不同森林生物群落及其關鍵差異,描述了森林為地球和人類提供的巨大利益,例如森林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及其文化和娛樂用途,討論了世界森林目前和未來面臨的挑戰,并強調了需要采取行動的一些緊迫領域。本書可以幫助青少年獲得保護和可持續管理森林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以及如何維持森林給人類和地球帶來的好處,激發青少年熱愛森林和保護森林的情懷。
13 青年與聯合國全球聯盟學習和行動系列:青少年生物多樣性科普手冊(第一版)
本書面向青少年,從什么是生物多樣性、人類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基因和遺傳多樣性、物種、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服務、陸地生物多樣性、淡水生物多樣性、海洋的財富、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物多樣性與變革行動、生物多樣性與你等全方位帶領青少年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它面臨的威脅以及我們可以采取哪些行動來保護它。本書圖文并茂,倡導青少年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對推動我國青少年生物多樣性宣傳和教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14 世界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畜牧業轉型
本書重點分析了畜牧業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互作用以及潛在的協同作用,介紹了畜牧業可以對每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增強農村家庭用于實現生計目標的資產;幫助創收;促進創造就業機會;為世界提供充足可靠的肉蛋奶和乳制品;促進兒童認知發展和身體發育,提高入學率和學習成績;加強農村婦女權能;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擴大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受眾面;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創造財政收入,賺取外匯;為增加附加值和工業化創造機會;激勵小農創業,縮小不平等差距;推廣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提高家庭抵御氣候沖擊的能力等。本書旨在作為一個參考框架,供成員和利益相關者在參與畜牧業向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過程時使用。
15 飼料工業良好規范手冊:實施《國際食品法典——動物飼養良好規范》
飼料行業是確保畜禽養殖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本書共分為五部分,詳細介紹了飼料相關衛生危害分析、基本原則和要求、良好生產規范、養殖場飼料和飼料原料的生產和使用、采樣和分析方法等內容,附件部分包括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良好動物飼養規范和相關的食品法典文本、糧農組織相關出版物、各國飼養規范,以及有關國家飼料協會職責等內容。本書對于飼料企業的良好生產操作和危害分析管理,以及行業主管部門對飼料企業的監管具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16 肉類中旋毛蟲與牛帶絳蟲的控制:基于風險的案例與方法(修訂版)
本書介紹了人患旋毛蟲病和牛帶絳蟲病,這兩種病仍在世界一定范圍內流行,此類病例均與食用含有旋毛蟲寄生蟲幼蟲的肉或未經適當處理的肉有關。為了更好地控制旋毛蟲病和牛帶絳蟲病,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組織召開專家會議,研究形成了基于風險的控制方法和相關案例報告。本書可供獸醫衛生和公共衛生官員在開展肉中旋毛蟲和牛帶絳蟲檢疫方案評估、控制旋毛蟲和牛帶絳蟲感染風險等工作時參考。
17 農業創新系統中的能力建設——來自八個國家的共同框架實施經驗
本書主要講述了在安哥拉、孟加拉國、布基納法索、埃塞俄比亞、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老撾、盧旺達八個試點國家應用熱帶農業平臺共同框架結果的橫向分析,分析包括是否以及如何應用熱帶農業平臺共同框架,如何證明其成效。使用混合方法和農業創新系統能力建設監測-評估-學習(MEL)系統收集數據,并比較了34個創新位點伙伴關系和八個國家的“環境-機制-成果”配置。比較分析包括繪制影響路徑、合并常見模式和調整農業創新系統中的能力建設項目最初所用的變革理論。本書建議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升級熱帶農業平臺共同框架,并根據需求主導的能力開發方案設計了干預措施和未來投資,以加強農業創新體系。
18 城市糧食體系治理——當前環境和未來機遇
本書囊括了全球九個典型城市及其解決糧食問題的方式。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加大力度,積極推動糧食和農業的發展,創新方法應對糧食體系迅速演變過程中出現的機遇與挑戰。針對上述問題,本書從不同切入點出發,探索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政策方案,展示了當地政府與民間團體、私營部門、省級政府和國家政府之間如何開展合作,創建更包容、更可持續、更營養、更高效的城市糧食體系。通過從上述城市實踐中吸取經驗、教訓和見解,本書致力于為解決城市問題的國際金融合作伙伴和決策者們提供有關投資和政策活動的信息。
19 農業發展過程中農場數據的管理、共享和服務
本書說明了數據在農業價值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新興技術和現有技術、產品和服務來提升農場管理水平,并借助全球大數據來實現糧食增產、減損、增值、獲利并提高農場的恢復力。本書涵蓋以下領域:數據價值、數據種類和來源、鑒別數據為農業提供的服務類型;數據在價值鏈中如何產生及利用;小農戶在分享數據時面臨的挑戰和風險;農民概況的相關策略分析;開放數據獲取的方法和渠道;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技術;有關農民數據共享的相關法律和政策;以及數據許可、版權和數據庫使用權的基礎知識。本書通過以上分析,旨在加強專業人員利用和管理數據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維護農民和農民組織的利益。
20 地理標志食品的營養與健康潛力
本書通過案例研究的方式,介紹了五個地理標志食品的營養潛力,包括葡萄牙牛肉、中國豆腐、兩種意大利發酵奶酪、南非草藥茶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婆羅洲高地的水稻。本書探索了生產過程與最終產品營養成分之間的聯系。上述食品的營養特征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其獨特的成分和生產程序,而其成分和生產程序又與其地理來源相關。在進行案例研究之后,本書著重探討了以下三個主題:(一)制定地理標志食品規范,提高營養質量;(二)地理標志食品對健康飲食的潛在貢獻;(三)食品成分的測定。本書從全球視角出發對典型地理標志農產品進行分析,為研究地理標志食品的價值以及制定地理標志的認定標準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中國農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