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上海奉賢拿出最大誠意,舉辦百場推介活動,推出1.2萬余個崗位,不斷向全球各路英才發出“共贏未來”邀約。截至目前,已有7000多名優秀人才紛至沓來。擇良木而棲,奉賢“良”在何處?
人才政策更趨開放
奉賢,是上海新片區的主陣地、新城建設的“發令地”、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海制造業的承載區,可直接享受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
(資料圖片)
一方面,挖掘援引自貿區新片區人才政策,奉賢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創新推動新片區政策外溢的行動計劃》,積極爭取定向微調住房限購、優先選房購房等人才政策,進一步厚植奉賢人才政策疊加優勢。目前,已有23家企業分別享受“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資格認定申報專項”等27項專項政策,13人享受特殊人才落戶、優先購房政策。另一方面,奉賢精準對接“五個新城”人才政策,牽頭研究制定《奉賢區關于貫徹落實〈關于支持五個新城人才發展的實施細則〉的實施意見》,梳理形成40項重點任務,以清單式管理推動人才落戶、海外人才引進、產城融合發展等特殊支持政策落地見效。以2021年為例,各類人才落戶1856人,人才落戶數同比增長130.4%,人才政策效果逐步顯現。
不僅如此,奉賢還針對科技創新創業、產教融合、人才安居物業免租等人才重點關注領域,牽頭制定出臺“1+X”人才發展支持政策及相關細則,持續做好人才激勵、人才購房、人才租房等“1+10+X”系列政策兌現工作。
人才服務更加精準
“硬”政策既要吃足,“軟”服務更要加碼。在奉賢,二者相輔相成,以此構成高品質的人才生態圈。
上海星可高純溶劑有限公司,是坐落于奉賢化工區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高純溶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眼下,它更是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化工及材料系博士黃致詠來上海創業的起點,“我現在負責企業整個科創中心的運營。選擇到星可來、到奉賢來,看中的就是企業、園區、奉賢給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如今,他帶領著一支團隊,向著高純溶劑及有機溶劑廢液回收利用領域沖刺,“預計到年底,我們將會有幾個配方先行進行測試,逐一替代進口試劑。”
為了能隨時了解人才的個性化需求,奉賢區還推行人才服務“面對面”“屏對屏”制度,以“早餐圓桌·對話賢商”“云上晨會·問需賢才”等形式定期傾聽訴求。奉賢還在全區各實體型產業園區建立至少1個“人才驛站”,配備至少1名“人才服務專員”,讓人才不出園區即可享受“一站式”優質服務、擁有溫馨的“人才之家”。
人才發展更順暢
選擇奉賢,對于人才來說,最看重的,還是廣闊的發展空間。
為此,奉賢探索建立“人才+項目+產業”長期穩定協同支持機制,構建“引進一名人才、帶領一個團隊、做大一個產業”的格局。截至目前,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已累計落地94個人才項目,引進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專家近百名。
作為奉賢區特殊人才引進的經濟師舒志圣,自從入職上海偉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之后,就找到了事業的“第二春”。如今,作為企業副總經理的他,感到來奉賢創業獲得感滿滿:“企業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我現在負責企業的采購管理,這是我擅長做的事,而且還幫我解決了落戶、子女就學等一系列問題,我在這里感受到了一種回家的歸屬感。”如今,他的家人也一起隨遷落戶奉賢,把事業扎根在奉賢。
此外,奉賢還積極嫁接上海市級創新創業平臺資源,成功舉辦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浙江分賽區賽事,吸引了390個海內外項目參賽,成功簽約18個人才獲獎項目;主動服務對接上海市“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平臺,“鳳創谷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等4個園區成功創建“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培育)基地。與此同時,奉賢依托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數字經濟、文化創意等區內特色產業園區,培育院士專家工作站73家、國家級孵化器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5家,形成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雙螺旋”上升的“場效應”。
截至目前,奉賢面向海內外行業領軍人才、專家學者、社會賢達,聘請了118名“親商大使”、31名“招才大使”、12名“人力資源建設工作顧問”等,他們為奉賢推介代言、引才薦才。他們說:“在奉賢,真好!”
(孫燕系《奉賢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