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位于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的博鰲零碳示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期工程16個項目已建設完成,其余項目將于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前完成,并全面實現零碳運行。圖為航拍博鰲零碳示范區內改造后的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新華社
3月29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舉行“世界經濟展望”分論壇。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就綠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林毅夫表示,氣候變化是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因為沒有任何人能躲避氣候變化,這是全球共同的責任。”同時他指出,要意識到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發展,要促進其農業的工業化,在此過程中也應進行足夠的技術創新,降低綠色技術成本,生產可負擔的再生能源。
“在氣候變化方面,各國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林毅夫強調,發達國家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尤其需要提供技術和資金來支持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達成一致,并且要實現這樣的目標。”
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林毅夫表示,對中國而言,30年時間完成這個目標挑戰非常大。他指出,綠色和發展是可以同時實現的,中國既可以實現承諾,也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可負擔的、平價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動世界實現綠色轉型。
不僅如此,在會場上,人工智能等變革性技術的興起引發了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大家一方面看到生產力的提升和機遇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在擔憂其帶來的就業方面的壓力。對此,林毅夫表示,可以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工業化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發現機器比人類做得更好,當時也非常擔心失去工作崗位。但現在回頭看,完全可以擁抱這樣的技術進步,因為生產力的提高是人類進步的基礎。”
“一些崗位確實會減少,但我們沒有必要擔心,會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林毅夫提到,比如在工業化最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一周都需要工作7天,如今已經縮短到了5天,之前每天需要工作12小時,如今可以每天工作8小時。他樂觀地說,“也許以后我們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一天工作5小時,所以我們要擁抱變革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