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涪江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聯合演練在重慶開展。圖為在重慶市銅梁區高樓鎮演練現場,環境監測人員將取到的江水樣品遞給岸邊工作人員。新華社
(資料圖)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普華永道日前聯合發布的《機遇之城2023》報告顯示,依據普華永道城市評估工具,對選定的51座中國城市進行觀察及評分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排名前4位,其后10位依次是杭州、南京、武漢、蘇州、成都、天津、青島、重慶、寧波、長沙,隨后是無錫、香港、鄭州、廈門、西安、濟南、佛山、合肥、東莞、珠海。
據介紹,依托發展積累和各維度綜合表現,北上深廣4座城市依然占據中國超一線城市的位置,保持領先優勢,與過去幾年的觀察結果相同;杭州、南京、武漢、蘇州、成都5座城市發展速度很快,并且開始拉近與北上深廣的距離;天津、青島、重慶、寧波、長沙5座城市則各具特色,在不同方面具有優勢,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機遇之城2023》今年觀察中國城市的樣本量擴展至51座,新增加了南通、徐州、煙臺、泉州。同時延續去年的維度框架,從10個維度共計50個變量,綜合評價城市發展情況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考察內容包括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包含經濟增長、創新能力、城市規劃、自然環境、文化活力、成本、宜商環境、城市韌性等多個角度。
從10個不同維度觀察,智力資本排名前5名的城市是廣州、北京、武漢、上海、南京;技術與創新是深圳、廣州、北京和上海(并列第3)、杭州;區域重要城市是上海、廣州、重慶、北京、成都;城市韌性是上海和香港(并列第1)、北京、深圳、杭州;交通和城市規劃是廈門、南京、佛山、蘇州、武漢和寧波(并列第5);可持續發展是海口、福州、廣州、惠州、深圳;文化與生活是上海、北京、杭州、廣州、蘇州;經濟影響力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本是唐山、呼和浩特、保定、石家莊、太原;宜商環境是深圳、上海、蘇州、杭州、北京。
據悉,《機遇之城》報告已經連續發布10年,這一系列性的城市觀察成果見證了中國城市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普華永道中國市場主管合伙人梁偉堅表示,希望《機遇之城》報告對中國城市的觀察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城市管理者和投資者有所助益。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建拖表示,城市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已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他也提醒,隨著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經濟的崛起,在觀察中國東部和西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關注南方和北方經濟的均衡發展。他說,在北方經濟的發展中,京津冀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將發揮引領作用。
普華永道中國交易咨詢合伙人金軍表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目前最具領先優勢的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作用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是關鍵的驅動力。中心城市的引領、示范作用對于其他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也在中心城市的帶動下快速崛起。這些區域經濟的振興和穩健發展,對于整體中國經濟的穩定向好發展是重要的支撐力。”
普華永道中國北部市場及北京主管合伙人周星表示:“京津冀城市群借助北京、天津的引擎作用,支撐區域整體發展,在‘技術與創新’‘區域重要城市’‘城市韌性’等維度中具有比較優勢。未來京津冀需要更好發揮‘一核’帶動作用,繼續推動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翼’聯動發展,將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發揮三地互補性較強的優勢,共同致力于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金軍和周星都表示,多維度“均衡發展”對城市至關重要,城市要避免出現明顯的短板,遇到風險點也需要高效應對,以提高城市韌性。以天津為例,在《機遇之城2023》排名靠前就是因為各方面都很均衡。
報告顯示,長遠來看,中國城市在完成城鎮化的初步目標之后,進入一個全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發揮領先城市在區域城市群中的帶動、示范作用,促進不同區域間的均衡、協調發展,鼓勵城市的數字化、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點關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