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每日焦點!加強自媒體科普監管引導 推動網絡科普繁榮發展

      時間:2023-03-30 10:06:45       來源:光明網


      (相關資料圖)

      王大鵬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普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利用各種平臺和渠道投身科普工作,在前不久被剛剛揭曉的被稱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頒獎盛典上,以歐陽自遠、汪品先、王廣杰、唐守平、舒德干、戴建業等人為代表的“銀發知播”群體獲得了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同時,在各個自媒體平臺上也活躍著一大批中青年知名科普專家和科普從業者,他們通過自媒體傳播著本領域的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學理性的培養,并進而在更廣泛的層次上開始對科學議題發表看法,討論科學政策,影響科學研究的框架和議題設置,用《聚光燈下的明星科學家》一書的作者德克蘭·費伊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激勵新思維,驅動科學爭議,強化公眾的理解,動員社會運動,并塑造政策。”這些活躍在網絡上的科普達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普的全民化,同時也助力科學素質的提升。

      當前,以智能手機作為移動終端的微信、微博、微電影、短視頻等已成為當下公眾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據2023年3月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31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和用戶大規模增加相這個大的背景之下,網絡科普的內容和傳播機制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整治的亂象。

      日前,國新辦舉行2023年“清朗”系列行動新聞發布會,會上針對2023年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從9個方面進行了重點部署,其中包括整治“自媒體”亂象、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整治生活服務類平臺信息內容亂象、整治短視頻信息內容導向不良問題等等。作為社交媒體上重要內容組成之一的科普也理應納入到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之中,因為網絡科普,尤其是自媒體科普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現實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借科學和科普之名行非科學之實的情況,甚至有一些看似是傳播科學實則夾雜意識形態私貨的行為偶有發生,比如曾經發生的“中國人吃魚太多,破壞環境”事件。此外也有媒體經過調查發現,一些科普短視頻看似是在傳播和普及醫學知識,而實則是為了推銷保健品。一些假借科學外衣行騙、科學表述不嚴謹、科學新名稱的概念準確性不足、研究結論的科學依據不充分、假借科普之名宣傳虛假信息等現象也是存在的。

      應該說,這些現象的發生和存在一定程度上貶損了科普工作的意義,也會擾亂網絡科普的良好生態和秩序,因而亟需加強規范和管理。

      首先,我們需要不斷強化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推動科普從“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變,讓更多有意愿有能力參與科普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利用最新的技術和媒介平臺傳播科學知識,去占領必要的“生態位”,用“良幣”淘汰“劣幣”。其次,堅決打擊借“解密”“重說”“科普”之類的名號行非科學之實的行為,平臺方有必要加強內容的審核與把關力度,有更科學合理的算法推薦機制限制類似內容的傳播與擴散。再次,也要不斷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尤其是培養公眾的科學理性和科學思維,提升區分事實與觀點的能力和對信息進行甄別的能力。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