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鏟屎官請注意,“擼貓”有風險,“貓抓病”了解一下! 簡訊

      時間:2023-04-25 19:04:09       來源:蝌蚪五線譜

      深圳一男子收養了一只流浪貓,在與貓咪玩耍時,不小心被它抓了幾下,出現幾條血痕。但因沒有出血,所以并沒有在意,也沒有去看醫生。沒想到幾天后,身上出現腫塊,且高燒將近40度。吃過退燒藥后只是短暫地降了體溫,藥效過后,體溫又迅速飆高。反反復復燒了五天后去醫院就診,被醫生確診為“貓抓病”,原來是“擼貓”惹的禍!

      “貓抓病”——來自喵星人的傷害

      “貓抓病”又稱“貓抓熱”,是一種以自限性局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也可造成各個內臟器官、神經系統和眼部等損害。其主要病原體為漢賽巴爾通體,克氏巴通體和貓阿菲波菌較為罕見,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相關資料圖)

      巴爾通體的電鏡照片 圖源:科普中國

      貓抓病在世界各地散發,發病具有季節性特征,1月份、夏末至秋季為其高發期。

      “貓抓病”最常見的癥狀是淋巴結腫脹,典型病例會出現被抓、咬傷部位斑丘疹、皰疹、蕁麻疹等;約一半病例見輕度發熱,體溫常在39℃以下;少數可出現高熱,同時可見乏力、嘔吐、咳嗽、頭痛、體重減輕及咽喉痛等流感樣癥狀。

      “貓抓病”病程呈自限性,也就是說病情可以自行緩解(大多是2~4月),而且以輕癥病例居多。

      圖源: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

      喵星人的傷害,兒童更易“中招”?

      “貓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被感染漢賽巴爾通體的貓抓傷或咬傷,以及暴露于感染漢賽巴爾通體的貓蚤,人通過貓的抓傷、咬傷或與貓密切接觸而感染漢賽巴爾通體。

      相較于成人,兒童更易發生“貓抓病”。“貓抓病”發病雖然不分年齡段,但多數集中在2~24歲。小兒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中招”。

      孩子被貓抓之后,會有以下情況出現:貓抓傷部位3~4天后,出現紅斑丘疹疼痛不明顯,少數丘疹轉為水皰或者膿包,偶爾可見形成小潰瘍;2~4周后,該部位淋巴引流區域淋巴結出現腫大,此時貓抓傷口早已愈合,容易被患者忘記,從而少了“貓接觸史”這一重要線索。

      從被貓抓傷到發病,潛伏期一般為3~10天,少數病例可長達數月甚至超過1年,臨床上易漏診和誤診。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貓抓病”?

      鏟屎官們在沉浸式擼貓時若不幸被抓傷、咬傷,如果在3至10天內,傷口附近皮膚出現發紅、腫脹,形成斑丘疹,相應區域的淋巴結會腫大、化膿,還有可能出現發熱、頭痛、乏力、腹痛、食欲下降等表現;少數情況下會出現肌痛、關節痛、癲癇發作、意識障礙、結膜炎、視力異常等癥狀,提示有可能中招。

      圖源:浙江省疾控中心

      當鏟屎官們出現上述癥狀時,需要引起注意,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說明有無貓抓傷史,明確是否患病。

      若確診患病,醫生通常會開具抗生素來進行治療。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比如淋巴結持續進行性腫大,多發及新發淋巴結腫大,就有必要進行淋巴結活檢,明確是否因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導致罹患血液系統疾病,建議及時到血液科門診就診。

      “擼貓”有風險,還能不能愉快和貓咪玩耍了?

      各位鏟屎官們,看到這里是不是開始覺得有些害怕,擔心從此不能繼續“吸貓”了呢?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貓抓病”是可以預防的!

      注意寵物衛生。定期為貓咪驅蟲,跳蚤、虱子等體外寄生蟲是漢賽巴爾通體的主要傳播媒介,為貓驅蟲能有效預防貓抓病。

      和寵物保持一定距離。不要和小貓、小狗過分親密接觸,尤其在春季等動物發情季節,要特別注意與流浪貓狗保持距離。

      與貓狗嬉戲后,及時用流動水和肥皂水清洗,洗手前不要揉眼睛、摸口鼻或傷口;不要讓貓舔你的傷口,盡量少逗流浪貓或野貓。

      不慎被咬傷或抓傷后,要迅速擠出傷口附近可能被污染的血,要立即用流動的清水和肥皂進行清洗,并對傷口做好消毒及時就診。

      綜合:科普中國、廣西疾控、人民網科普、浙江疾病預防控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整理:劉雪潔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