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落實科學及相關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加強實驗室建設。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強化實驗教學,并注重利用先進教育技術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
去年8月,科技部發布《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智能教育被納入首批示范應用場景。根據銳觀咨詢相關信息,2023年我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5776億元,6年CAGR達9.2%。在政策支持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的雙重作用下,我國教育行業有望迎來新的重大變化。
AI不僅可以應用在教育領域的學生學習、考試、家庭教育、親子陪伴等方面,在教師教學、教育管理等領域同樣作用顯著。行業分析人士指出,教育是AI浪潮下落地最直接且邏輯最通順的應用場景之一,尤其是生成式AI(AIGC)落地發展迅猛。
在國際教育市場,多鄰國、可汗學院、Chegg、Quizlet、Speak等廠商通過與OpenAI合作,在GPT大模型上做微調和接口調用,以增強原有的產品體驗,帶動AI技術商業化落地加速。
在國內教育行業,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面向教育、辦公、汽車和數字員工四大應用,在教育上的功能包含批改作文,模擬口語老師實景對話等;網易有道發布AI口語老師,該老師能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聊天場景,更符合真實的口語練習環境,并在對話結束后快速生成結果報告;學而思則宣布正在進行自研數學大模型的研發,命名為MathGPT。
新東方以智能答題器等硬件入手,結合智能設備可登錄的APP等,通過學生答題和迭代測試情況,得到學生學習曲線、遺忘曲線、知識點歸因等分析,推出綜合個性化學習方案。成熟AI應用產品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則以英語的自主習得為突破口,持續在學習者自主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上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深耕,贏得市場信任。
教育行業具備成熟的產業信息化基礎、用戶基礎、底層數據資源,生成式AI產業鏈已初具雛形,其應用方向是“高頻迭代”+“個性化需求”的場景。民生證券分析認為,未來AI+教育具有四條發展主線,一是AI教育信息化(軟件、硬件、解決方案),二是AI賦能在線教育降本增效,三是AI賦能線下教育降本增效,四是AI課程培訓。
國金證券分析稱,AI+教育的本質在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規模化、公平化、個性化。AI拓展人力的邊界、使得優質教育資源規模化成為現實,且隨著AI所替代人腦活動的復雜度提升,其對于教育的降本增效作用也更為明顯。因此,AI與教育結合、改造教育的本質在于,依靠低成本科技替代、拓展高成本人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規模化、發掘普惠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的平衡點,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化、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