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憶農業機械化專家蔣亦元:誓讓稻米顆粒歸倉

      時間:2023-08-08 16:12:25       來源:科技日報

      蔣亦元關于“割前脫粒”技術的研究手稿。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供圖

      【科學家手稿】


      (相關資料圖)

      ◎鐘衛宏

      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夏天,在東北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農作物長勢喜人。待到秋日,這里又會換上另一幅田園圖景。金黃的稻谷鋪滿大地,一排排水稻收割機穿梭在稻田里,脫粒、收割、粉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谷粒、稻稈有序分離,確保顆粒歸倉。

      如今東北水稻收割的高度機械化,離不開一位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不輟耕耘的科學家。他歷經33年,攻克了國際公認的難題,發明了國際首創的“水稻割前脫粒收獲機器系統”。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農業機械化專家蔣亦元。

      20世紀60年代,蔣亦元在香蘭農場工作時發現,雖然有聯合收割機,但在收水稻時,農民更愿意先人工把稻子割下來,再用機器脫粒。究其原因,是由于使用機器收割,水稻落粒損失嚴重。一粒米,十滴汗。看著落在土地里的糧食,蔣亦元和辛勤勞作的莊稼人一樣痛在心里。切身的經歷和黑龍江農墾局的重托,讓蔣亦元下定決心開始向“割前脫粒”這一世界農機界公認的難題發起沖鋒。

      “割前脫粒”是將傳統的“先割后脫”顛倒過來的一種新工藝。這種收獲方式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歐洲高爾人對此就有過探索。19世紀中葉以來,澳大利亞、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也曾進行過相關研究,國內多個單位也試圖在這方面取得突破,但始終沒有結果。

      蔣亦元工作地點遠離都市,信息閉塞,缺少資料和設備,只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和大片的稻田。正是在這種極端簡陋的條件下,他開始了“割前脫粒”的研究。面對重重困難,他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努力尋找著打開這一禁區的鑰匙。

      為從根源上發現問題,蔣亦元常常趴在稻田中,仔細觀察機器作業情況,思考怎樣設計機器,總是帶著一身泥巴、兩手油污,與同事一起討論樣機方案,確定機器總體布局及各零部件結構和工藝,反復計算每一配置的尺寸……

      蔣亦元在日記中曾這樣記錄了研發試制的情況:“76年4月底討論方案;5—7月底計劃完成設計;到8月3日,距水稻收獲僅50天,機器圖紙尚未完成,能設計繪圖的人員實在太少。”從這寥寥數語中不難看出任務之重,難度之大。緊要關頭,他迎難而上,不舍晝夜地分析計算,親手繪制整機的配置圖,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地奮戰,終于趕在1976年9月下旬水稻開鐮收割之際,完成了第一代樣機的試制,并立即進行田間試驗。

      樣機開進水稻田,水稻穗頭在仿形撥禾輪的扶持下進入脫粒帶間隙,迅速被脫光籽粒,穗軸與莖稈依序從中抽出,并立即被割刀切割成條,鋪放在田間。成功了!試驗證明,樣機的作業性能可以滿足自動化割前脫粒的需求。

      這臺樣機的誕生前后耗時三年多,像一支箭矢劃破了“水稻割前脫粒”研究領域中凝固良久的沉悶空氣。這一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美國著名農機教授亨特博士甚至專門寫信說:“我確信它將是為水稻種植者造福的一項重大發明。”

      在一片贊揚聲中,蔣亦元沒有止步。

      1986年,面對第二代樣機研制的滑鐵盧,蔣亦元沒有氣餒。1988年秋,第三代樣機誕生了。實驗結果令人驚嘆:脫粒損失遠低于國家標準,谷粒不破殼、不破碎,可做種子用。1999年,第四代樣機“4ZTL-1800型割前摘脫稻(麥)聯收機”問世。它作業速度快,收獲正常生長狀態下的水稻,谷粒損失少,清潔率高。其鑒定結果為“國際首創、國際先進水平”。2007年,在解決了潮濕、青綠稻秸在切割器上堆積的問題,運輸管道物料堵塞的問題以及沉積箱內排料不暢等問題后,“4ZTL-1800 型割前摘脫稻(麥)聯收機”向商品化邁出了一大步。

      經過20余年的技術優化和創新,千余張圖紙的重新構思、設計,數千個零件的從頭研制、組合,蔣亦元終于迎來了豐碩的成果。但蔣亦元并沒有過多沉浸在鮮花和掌聲中,他換上農田鞋,又一次走向田間。他亦希望能有更多的后來者,為顆粒歸倉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