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邵鵬璐
當前,高校畢業生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行業前景、專業對口等方面期望值較高,不太情愿降低自己的求職標準。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傾向到穩定的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就業或選擇升學暫緩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再創新高,但企業“招工難”和畢業生“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要破解“就業難”,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等形成合力。
從今年各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機構舉辦的招聘活動看,當前畢業生考公、考研、考編熱度不減,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行業以及主播、運營等新媒體相關崗位成為畢業生求職的新選擇。從崗位情況看,行政助理、文員等文職管理崗位和工程師等技術性崗位較受歡迎,但崗位的用人需求量相對較小;銷售類崗位需求量大,但求職人數不多,企業普遍反映存在用人缺口。就地區而言,一線、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是高校畢業生首選,同時,非本地生源畢業生在初次就業時,工作地點周邊生活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和交通便利等條件,成為他們選擇工作單位的重要因素。
在專家看來,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與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畢業生生活學習的環境、就讀高校城市的發展以及“00后”畢業生追求向好向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
此外,部分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過高,致使招聘難度加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職業教育等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同樣制約著人才的培養和輸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錯位,加劇了就業矛盾。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多方面共同努力,這樣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完善稅收優惠、提供住房補貼等政策措施,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支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提升特定需求、專業技能、職業教育等培訓的投入;可以優化勞動力市場政策,通過簡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等方式,降低招聘成本,為用人單位提供良好的招聘環境。用人單位則需要調整用人觀念,或適當降低求職者的部分應聘門檻,給予求職者從實踐中成長的機會;適當提高薪資待遇,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高校需加強與政府、用人單位等有效對接,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時更新專業課程、調整專業設置及招生人數,盡量減少人才供應“滯后性”帶來的不良影響。就畢業生而言,需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擁有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的一技之長,主動適應“需求”,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要主動求職,積極尋找就業機會,通過崗位體驗、實習等熟悉職場,做好求職準備工作。
總之,有效改善當前供需關系,促進高校畢業生“就好業”需多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