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非病毒工程改造的免疫細胞可用于個性化治療癌癥,英國《自然》雜志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道了這一改造細胞的重大進展及其人體臨床試驗。該方法使用CRISPR基因組編輯(一個源于細菌的系統),生成了患者特異性T細胞,安全性良好。雖然目前患者反應的臨床獲益有限,但這項研究證明了該治療策略的潛在可行性。
利用人體免疫系統的力量治療癌癥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目標。T細胞表面受體(免疫系統參與識別特異性抗原并作出應答的關鍵部分)能發現癌細胞,因為癌細胞基因組中的單個突變會改變細胞表面蛋白。分離這類能發現癌細胞的T細胞受體,利用它們生成治療性T細胞,或為治療難治性癌癥開辟一條新途徑。
此次,美國加州大學及細胞療法公司PACT Pharma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他們使用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在癌癥患者的T細胞內插入了癌癥特異性T細胞受體,借此生成個性化的抗癌免疫細胞。
在Ⅰ期臨床試驗中,16名對標準療法無效的轉移性實體瘤患者(多為結直腸癌)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T細胞進行治療,這些T細胞能表達靶向個體癌癥突變的個性化T細胞受體。在16名受試者中,該療法使5人病情穩定,其他11名患者的病情進一步發展。只有2名患者出現了T細胞療法導致的不良反應,而所有患者都出現了預期中的、與同步進行的化療相關的不良反應。
團隊強調他們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表征潛在抗原以及分離、克隆、測試T細胞受體都需要時間,而且患者特異性T細胞受體與相應抗原的親和力各異。他們指出,一些流程在試驗期間得到了優化,今后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總編輯圈點
CRISPR編輯T細胞,一步步從之前較陳舊的、不太精確的技術,走到了今天可開展人體試驗、用于個性化治療的階段。一個新療法,尤其是在基因上動手的療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會存在諸多疑慮,因此也更需要臨床試驗為科學家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現階段,雖然首批患者收效各異,但這一研究仍表明,CRISPR編輯T細胞在臨床上治療癌癥等疑難疾病大有可為,經過進一步的優化,其前景可能十分光明。
(記者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