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 甄敬怡
(相關資料圖)
前不久,浙江省第十七屆運動會開幕式在浙江省金華市體育中心體育場精彩上演。在這屆“低碳省運”上,金華市向對口合作的四川省巴中市購買1萬~2萬噸碳減排量,來抵消重大場景產生的碳排放。
浙江是“兩山”理念的誕生之地。自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啟動以來,金華、巴中兩市聚焦復制推廣綠色發展經驗、打造示范典型,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確兩市新增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關系,兩地碳中和項目合作也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綠色低碳發展”是《工作方案》中提出的五方面重點任務之一。當紅色圣地與綠色發展結合,眾多革命老區正在新起點、新平臺、新機遇下書寫更加多彩的發展新篇章。
借力發展,老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在對口合作關系的推動下,東部發達地區相關城市積極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人才和技術交流合作,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精準幫扶和指導。
天津市正快馬加鞭促進甘肅省慶陽市革命老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天津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與慶陽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簽訂了津慶兩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交流合作機制,共享天津市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無廢城市”創建和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的經驗和成果,明確了污染防治幫扶指導方向。
慶陽市屬于黃河流域上游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的馬蓮河、蒲河兩條較大河流,是慶陽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由于城鎮化快速推進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累積的水污染問題比較突出。2016~2019年,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和省級環保督察均指出了馬蓮河、蒲河水質超標問題。而天津市地處“九河下梢、三會海口”的平原河網地區,緊靠渤海灣灣底,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主戰場。近年來,天津市狠抓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監管、整治,實施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程,成效顯著。
本著“慶陽所需,天津所能”的原則,在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幫助下,組建成立了“慶陽市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兩地水務部門已就慶陽馬蓮河苦水淡化項目交換意見,就水利人才培養、節水技術交流等達成了初步意向。“協會作為兩地綠色環保產業對口合作的窗口之一,將全方位提升慶陽市環境保護技術服務能力。”慶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特別是針對環縣甜水堡零碳產業園、煤化工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結合慶陽市基礎設施建設現狀,正在與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積極謀劃一批水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領域重點合作項目,加快完善慶陽市環保產業鏈發展。
北京市也將其成熟案例模式與綠色發展經驗推廣給對口的山西長治革命老區。為進一步助力長治市美麗鄉村建設,北京市向長治市復制推廣北京市人居環境整治成熟案例模式,并協調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和北京市農學院等農業科研機構與長治市對接合作,提升農產品種植規模和品質。
轉型發展,老區資源優勢煥發新生
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送電工程正式投運,清水川三期、陜煤黃陵等配套電源開工建設……在前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果基礎上,圍繞革命老區的資源稟賦和城市轉型發展需求,對口合作城市力求因地制宜,用綠色發展撬動革命老區的多方位提升,激發其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工作方案》指出,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支持革命老區因地制宜利用沙漠、戈壁、荒漠以及采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關停礦區建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基地。
“兩山”理念正引領老區轉型發展邁向“新征程”。浙江省杭州市發揮頭部企業優勢,結合實效性,擬一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落地“茶光互補和風光互補項目”,在利川市落地“抽水蓄能項目和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一期計劃投資18億元,有效推進恩施革命老區的綠色低碳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工作方案》中明確,堅持綠色發展,支持革命老區強化品牌意識,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建設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而在這方面的實踐可謂收獲滿滿。
在珠遵對口合作機制下,結合貴州省遵義市資源稟賦,廣東省珠海市與遵義市提出以園區為載體,引導企業資金、技術、人才聚集,錯位發展首位產業、首位產品,創建全國重要綠色食品工業基地,塑造遵義市產業競爭新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
金華市為巴中市積極引入農業特色產業、鄉村文旅產業,挖掘農業產業、鄉村旅游、生態綠色等優勢資源,打造10個有特色、有文化、有人氣的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點。其中,金華市復制“5G共享田園”等“數字農業”成功經驗,在巴中市南江縣衛星村打造“數字農業云平臺”“智慧農業物聯網”等項目,形成了南江黃羊、南江金銀花協同發展的種養循環大格局。
共謀發展,項目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圍繞雙方的優勢領域和特色資源,對口合作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以項目為抓手,促進革命老區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發展優勢轉變,切實增強造血功能。
突出“造血”抓產業協作,一系列圍繞綠色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先行項目合作陸續落地,實現“1+1>2”的合作效應。
在北京市與長治市對口合作工作的促成下,北京京能集團成立山西京潞新能源有限公司,計劃投資5.36億元實施長子縣光伏發電項目,解決當地勞務用工需求1000人以上。長子縣常務副縣長史宇榮表示,加快新型能源項目建設,對轉變長子縣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圳與百色對口合作穩步推進重點項目。深圳潤世華新能源控股集團廣西潤能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投資12.8億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150MW風光儲一體化項目開工。據了解,該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每年可為國家提供約4億度綠色電源,將對區域實現綠色低碳、資源高效、互補協同的現代能源體系發揮重要作用。
更加注重系統性增強內生動力、更加注重雙向聯動發展,山東省的濟南與臨沂對口合作正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走深走實。兩地聯合編制了《濟南—臨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支持兩地聯合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打造濟臨綠色食品特色品牌,開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產品。積極探索“抽水蓄能+產業”發展模式,加快發展光伏、氫能、儲能、抽水蓄能等,打造新型儲能電池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