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世界今熱點:中日兩國強化供應鏈合作將取得雙贏

      時間:2022-11-24 15:50:58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近日,日本民眾慶祝大熊貓到來50周年。圖為一位游客在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觀看紀念大熊貓旅日50周年展板。新華社

      11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出版了《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研究報告(2022)》(以下簡稱“藍皮書”)。該書以“日本的‘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為專題,主要設有“中日經貿與區域合作篇”“日本的‘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等5個欄目,重點分析了中日經貿合作的現狀和機遇、RCEP對供應鏈合作和貿易發展的積極影響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相關專家認為,中日經貿合作在眾多領域都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日本促進經濟復蘇具有特殊意義,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經貿合作對中日都具有重要意義

      藍皮書指出,日本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日本經濟是外需主導型經濟,出口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日本經濟景氣循環一般遵循“出口擴大→生產擴大→設備投資擴大→雇傭擴大→收入擴大→個人消費擴大”的路徑,反之亦然。擴大出口是日本實現經濟復蘇的突破口,而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和重要的投資伙伴。藍皮書認為,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日本促進經濟復蘇具有特殊意義,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中國再次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占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20%,2021年日本自中國的進口額占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接近25%。同時,在疫情沖擊下,區域供應鏈的重要性更加凸顯,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署和生效為中日經貿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在RCEP框架下,中日之間首次建立雙邊自貿關系,這有利于促進中日供應鏈深度融合,共同維護區域供應鏈穩定。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十分必要。事實上,中日經貿合作在眾多領域都有廣大的發展空間。從雙邊貿易來看,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近年來,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在中國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截至2021年末僅有4.9%,中國自日本的進口額在中國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只有7.6%,中日貿易仍有潛力可挖。從投資來看,近幾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年均為30多億美元,尚不足高峰年2012年73.5億美元的一半,中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大部分年份處于3億~5億美元的低水平,雖然2021年出現顯著增長,但累計總額也僅有50億美元左右,尚處于起步階段。從主要合作領域來看,應重點加強中日在產業鏈完善、科技創新、節能環保、醫療康養、數字經濟及第三方市場的合作。當下應充分利用RCEP等區域合作平臺,爭取早日啟動中國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程序,推動中日韓FTA談判進程,提升中日經濟合作的質量與水平。

      日本對外貿易、投資、企業海外生產經營有望重回正軌

      藍皮書指出,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活動逐漸恢復,日本對外貿易、投資、企業海外生產經營有望重回正軌,但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波動仍給日本對外經濟的發展帶來不確定性。日本對外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分不開,疫情的持續、供應鏈的擾動、資源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將對日本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發展帶來下行壓力,對日本企業海外生產經營也會產生影響。

      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RCEP生效后,區域供應鏈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其對于區域內各國企業的支持作用將進一步發揮。今年1月,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一出訪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強調要與東盟在能源資源、供應鏈、技術創新、數字經濟、人才培養等領域加強合作,并發表“亞洲未來投資倡議”,著眼于在后疫情時代深化與東盟各國間的經濟聯系。今年1月2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談,就新設經濟版部長級“2+2”機制達成協議。日美積極將同盟合作及對華競爭措施推進至經濟領域,在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圍繞區域經濟合作主導權的爭奪將逐漸白熱化。

      科技創新領域中日兩國仍有很大合作潛力

      藍皮書指出,在科技創新領域,中日兩國互有優勢,互補性強,仍有很大合作潛力。特別是在5G、AI、區塊鏈、大數據、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日應攜手合作,充分發揮兩國在新技術轉化方面的優勢,將新技術以最快速度轉化為新產品,推動兩國經濟發展。北京“中日創新合作示范區”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中日地方合作示范區,未來將積極建設中日創新服務中心,打造產業引入、創新培育的“三廳三中心”,為日企提供用于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孵化等功能的空間載體和專業服務,助推中日兩國企業在技術、產品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

      在中日科技創新合作中,數字貿易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日本在IT技術特別是半導體制造設備、電子零部件等硬件方面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和豐富的知識底蘊。因此,中日兩國在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創新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雙方應抓住機遇,努力推動中日數字經濟合作實現新跨越。此外,RCEP專門設置了電子商務章節,為中日兩國數字貿易的開展提供了制度性安排。在深化中日跨境電商業務的同時,以電子支付、網約車為代表的中國平臺經濟下產生的新消費模式也可以通過RCEP利好推廣到日本,這既有利于中國互聯網企業擴大在日本的投資規模,也將為日本的產業模式創新提供新機遇。

      在華日資企業擴大在華事業規模意愿有所增強

      藍皮書指出,依據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每年進行的“亞洲、大洋洲日資企業實況調查”(以下簡稱“JET RO日資企業調查”),對于“未來1~2年在中國開展事業的方向性”這一問題,選擇回答“擴大事業規?!钡氖茉L企業占比在2017年和2018年實現小幅增長后,受多重因素影響,至2020年跌至36.6%。2021年,選擇回答“擴大事業規?!笔茉L企業的占比較2020年上升了4.3個百分點,為40.9%,雖然還沒有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制造業領域的“鐵及有色金屬”和“電子及電子設備”以及非制造業領域的“運輸業”中選擇“擴大事業規?!钡氖茉L企業占比比2020年調查結果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2021年,選擇回答“縮小事業規?!币约啊跋虻谌龂ǖ貐^)轉移或撤出”的受訪企業只占3.8%,為2010年調查以后出現的最低水平。

      在華日資企業擴大在華事業規模的意愿有所增強,原因在于2021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造成影響,在中國開展的經營活動能夠確保獲得穩定的營業收益。“JETRO日資企業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72.2%的在華日資企業實現盈利,較2020年調查結果(63.5%)上升了8.7個百分點,是自2007年將非制造業納入調查對象以來的最高水平。在華日資企業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包括“在當地市場的銷售額增加”和“出口擴大帶來的銷售額增加”。

      RCEP生效將強化中日供應鏈合作

      藍皮書指出,從宏觀視角來看,中日兩國在供應鏈上相互依賴的程度很深,雖然日本考慮到本國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安全,開始將其在中國的產能轉出,但實際上受限于日本企業對華較強的路徑依賴以及在華獲得的高收益,日本難以與中國真正“脫鉤”。

      RCEP生效將強化中日供應鏈合作,并實現更多的貿易創造與投資創造。在大部分區域貿易協定中,兩個成員國在進行雙邊貿易時,通常要求進口產品所累積的雙方價值成分符合協定所規定的標準,才可以享受區域內的優惠關稅。與此不同,RCEP下的原產地規則設定了區域累積規則,即在計算進口商品是否滿足區域價值成分要求而享受區域內優惠關稅時,會將該進口商品中來自RCEP所有成員國的價值成分計算在內。在此規定下,RCEP覆蓋的國家間會產生累積增值的效果。

      例如,“原先中國企業從日本進口一個零部件,需要增值35%才能出口至韓國享受零關稅。但在RCEP生效以后,中國企業只需要增值20%,另外15%從日本增值,再出口至韓國就能享受零關稅”。這不僅能夠提升商品在區域內流動的便利程度,還能夠顯著增加中日兩國進行中間產品貿易的利得,因而能夠間接加強中日兩國的貿易聯系,穩定與強化中日供應鏈。

      此外,RCEP中的投資規則也將對中日供應鏈產生強化效果。在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與低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相對日本,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產業鏈條完整,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相較于中國,日本處于價值鏈高端,產品附加值高,但對于國外中間產品有較強的依賴性。在高技術產品生產方面,日本具有明顯的出口優勢,掌握先進技術,生產關鍵中間產品;中國雖然依賴國外中間產品,但已經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因此,雙方之間相互投資會達到雙贏的局面。RCEP的投資章節規定各國均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對制造業、農業、林業、漁業、采礦業領域投資做出較高水平的開放承諾,這將促進中日之間的外商投資活動,增強中日供應鏈的韌性,加速中日兩國供應鏈整合。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藍皮書課題組梳理和分析了二戰后日本的“三農”問題和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分析了日本經驗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意義。

      日本的鄉村振興、地方創生和田園回歸戰略的主旨是吸引人口到鄉村工作、定居,大背景是農村地區人口減少。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日本做了各種各樣的努力,但并未扭轉農村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業生產后繼無人的嚴峻局面,在留住人才、人才振興方面做得并不盡如人意,其教訓是深刻的。日本目前正在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的數字化建設,期望打造“數字田園城市國家”,通過采取在生產條件差的半山區進行直接補助等措施來留住農業人口,同時加大對農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試圖靠質的提升來彌補量的減少。

      中國鄉村地區的人口外流情況也比較嚴重,出現了類似日本的“三老農業”現象。中國應該加大對農業人才培養特別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資金支持力度,由中央財政向各地鄉村振興局和農業院校撥款,以用于對鄉村振興及相關領域人才的培養,出臺鼓勵農林類院校畢業生從事農村農業工作的激勵政策,以期提高農業人口質量,培育鄉村振興新模式?!多l村振興促進法》中設有“人才支撐”專章,對留住人才、人才振興做了詳細規定,期待將這些規定盡快落到實處。

      以“區域發展”理念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藍皮書指出,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關鍵在于激發基層的內生活力、增強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提升區域的內生發展能力。為此,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走內生型鄉村振興之路的觀點。藍皮書課題組以日本一個老齡化、過疏化程度很深的地區——島根縣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為例,得出了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意義。

      藍皮書認為,政府的鄉村振興促進政策極為關鍵,各地區要充分結合當地自然稟賦與社會經濟條件,立足“因地制宜”的發展觀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而且,農業經營者的經營理念革新、組織與管理制度的創新十分重要。出云地區安來市能夠形成日本西部規模最大的農業經營體,與其“連片村落營農”的運營及發展方式創新密不可分。至于島根縣最西部的離島地區隱岐海士町通過新產業的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其經營者“主動進取”的精神與堅持走內生型發展道路的理念相結合,創造了“全島產品品牌化”的奇跡,使擁有2000多人的小島創建了全日本的知名品牌,既守住了人口流失紅線,又帶動了鄉村全面振興。

      熊彼特的發展理論認為,“發展是一種自律性的內在變化”,要重視生產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發生的內在變化。日本的農業發展面臨規模小、以家庭經營為主、從業人口老齡化、農村過疏化等問題。藍皮書提出,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看,不能單純依靠財政,而要重視內生性的發展規律,以“區域發展”的理念勇于創新、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實現地區的“共榮共生”。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