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11日,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指導,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珠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在線召開。
本次論壇以“可持續、創新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邀請來自學界、政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通過主旨演講、成果發布、圓桌對話等環節,討論分享可持續、創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共同探索為可持續而行動的教育新使命。
在“可持續教育創新聯盟”分論壇上,與會的100家機構達成共識,以會議成果形式發布了二十條“珠??沙掷m教育倡議”。
(資料圖)
1.不同組織和機構應將可持續思想和理念充分融入發展目標和規劃中,使其成為基本要素,在運營理念、管理模式、生產過程、員工培訓和社會責任等方面,踐行可持續理念,并推動自身成為可持續理念指導下的學習型組織。在評價組織和機構的發展質量時全面引入可持續維度的相關要素。
2.明確可持續教育的目標與路線圖,將可持續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實現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面滲透,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齊頭并進的新局面。同時,增強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學校、科研院所、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和媒體等多元主體的合作,構建新型的可持續教育治理結構,以充分發揮多方協同性。
3.加強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教育領域的多部門和跨領域協作,特別是增強經濟部門、教育部門和環境部門等核心部門的合作,以及與非政府組織、學界、企業界、社區、社會組織等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合作。
4.將可持續教育充分融入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與非正式學習中,為所有學習者平等地提供有關于可持續和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學習機會。有針對性地將可持續教育納入應急教育和公共衛生教育中。
5.在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引領下,推動中國教育發展進一步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并以教育和學習為起點,重塑國民價值觀和精神,向全民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和思想,提升全民的可持續素養。
6.以提升學習者認知技能,加強社會和情感學習以及激勵個體采取可持續行動為著力點,以培養具有智慧、洞察力、思辨能力、創造與協作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個體為目標,大力推動可持續教育創新。通過指導學習者從事各種可以促進人類和非人類福祉提升的實踐,讓學習者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釋放潛能、實現價值。
7.以可持續教育創新促進教育公平,特別是發揮其在防止返貧和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培養學習者的相關能力以滿足個人和社會需求,包括通過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和技能發展促進可持續生計。
8.以教育創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以社會價值創造保證教育創新的可持續性。鼓勵并保護各類符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和方向的教育創新實踐,通過激勵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促進教育創新的可持續。
9.利用可持續教育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鼓勵獲取科學知識和共享數據,促進研究、循證政策和社會治理,促進以重視公眾福祉和尊重地球為核心的可持續和變革性經濟,并增強抵御和防備未來全球危機的能力。
10.賦能青年并調動其在可持續事業中的重要作用。承認青年是 應對可持續挑戰和參與相關決策的關鍵行動者。通過創造學習機會,以及提供提升素養和參與培訓的機會,為青年人提供參與可持續教育的工具,培養青年人的相關能力,使青年人成為促進可持續變革的推動者。
11.注重可持續教育的地方性和差異性。倡導因地制宜的可持續教育政策,基于地方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實際,結合具體環境和地方實情開展可持續教育、推動教育和學習的創新與變革、推動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12.加強利益攸關方之間的對話、合作與網絡構建,促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13.積極為具有創新性、較大發展潛力、可復制推廣、預期產生較大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可持續教育創新實踐項目提供支持。
14.學界應發揮在可持續、可持續教育相關領域研究的開創性作用,推動理論指導實踐。更加全面、系統和深入地研究可持續、可持續教育前沿問題,注重理論研究與科學證據、調查研究相結合,為可持續教育創新實踐做出指引性貢獻。依托所在機構或組建新型研究機構,大力培養可持續和可持續教育相關領域的創新人才。
15.促進可持續教育成為各級教育系統的基本要素,制定學??沙掷m教育實施和推進辦法,加強校園文化、景觀、軟硬件配套設施的綠色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有力推動綠色校園建設。認識到教師在促進可持續教育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積極投資于教師及其他教育人員的能力發展,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和激勵機制。
16.整合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與社會化學習資源,拓寬可持續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诳沙掷m理念廣泛開展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注重整合及利用各類環境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優質教學資源,依托現有課程開展融合式教育或專題教育,豐富可持續教育的內容;同步開展教師教育,提升教師可持續素養,尊重教師的專業判斷力;注重校外教育和社會化學習,通過營地教育、場館教育、泛游學、項目式學習等形式,豐富和拓展可持續教育的創新實踐。
17.探索可持續教育的有效教學法。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以項目合作為抓手、以跨學科學習為基礎的教學法,尊重學習者的知情權、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判斷力,引導學習者逐步構建可持續知識體系,培養積極價值觀、思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在實踐中提升復雜、多變、不確定性條件下采取可持續行動的能力。
18.積極發揮新技術、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潛力,確保技術的獲取、開發和使用是負責任的、安全的、公平的和包容的,以思辨能力和可持續原則為基礎,評估風險,并通過開放教育資源、開放科學和提供負擔得起的電子學習設施來促進可持續教育。
19.監測可持續教育質量,構建教育質量評價新維度。推進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監測工具研發。加強監測、評估與評價的深度融合,提高社會、學校、教師、學習者對可持續教育的認知,改進具體的教與學行為。結合對可持續教育規律的發現、現象背后本質問題的挖掘,實現對問題的反思以及對問題解決的指導。
20.加強國際合作。在可持續教育中融合時代及國家特征的同時,引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關注人類社會的根本、長遠共同利益等相關內容,滿足可持續社會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