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癌癥防控工作,推進科研成果臨床轉化,激勵廣大醫務人員修醫德、行仁術,用優質的服務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百濟神州支持的第三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近期啟動相關工作。近日,第三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肝膽腫瘤領域審議會線上舉辦,與會專家對入圍肝膽腫瘤領域的中青年醫生的表現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勵他們繼續深耕于肝膽腫瘤的臨床診斷、科研創新等領域,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相關資料圖)
肝膽腫瘤診療進展令人矚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肝膽腫瘤診斷和治療領域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第一,重視“關口前移”,早篩早診技術不斷加強。近年來,以微小核糖核酸(miRNA)、循環腫瘤細胞(CTC)和循環腫瘤DNA(ctDNA)為代表的液體活檢技術在肝癌早期診斷中的研究和應用得到飛速發展。其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建立的由7個血漿miRNA組成的早期肝癌診斷分子標記物,可將肝癌診斷率提升至88%,可有效鑒別肝硬化和肝癌;第二,巨大肝癌治療技術取得創新突破。過去,巨大肝癌一期不能進行手術切除;現在,我國創新了ALPPS(聯合肝臟分割和門靜脈結扎的分階段肝切除術)治療,即通過肝動脈結扎,將正常肝臟和腫瘤進行隔斷,肝臟剩余部分便會不斷增生,通常1-2周其體積可增加一倍,屆時臨床再將病肝部分切除;第三,系統治療方面,通過靶向+免疫、雙抗、雙免疫等治療手段使肝膽腫瘤的治療有效率大幅度提高;第四,膽道腫瘤臨床研究取得較大突破。以“三聯四藥”研究為例,聯合治療方式提升了膽道腫瘤、肝內膽管癌治療效果。
藥物治療研究進展方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主任、中山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陳敏山教授補充道,“中國的肝癌患者類型與西方有所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照抄其他國家的臨床經驗,我們要注重積累中國患者的臨床研究數據,不斷開發新的治療方法。現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醫療機構、藥企等機構在不斷研發適用中國患者的創新藥物,并取得了矚目成效”。
重視肝膽腫瘤防治工作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總體癌癥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標。“這對肝癌領域而言,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國家癌癥中心原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蔡建強教授介紹,今年的腫瘤防治宣傳周提出“全人群、全周期、全社會”,即從生命開始之日起,就應該重視腫瘤的預防,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早診早治”。“這對肝膽腫瘤的防治產生了巨大影響,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就診機會,有助于提高患者整體生存率。”蔡建強教授說。
“當前,我國肝膽腫瘤防治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是中晚期,影響了治療效果,這提示全社會要更加關注早診早治。”陳敏山教授建議,提高惡性腫瘤“早診早治”意識,需要政府、社會、患者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相關機構可通過制定政策和策略來引導大家主動進行早期體檢,才能大幅提升我國肝膽腫瘤的防治效果。
為提高我國肝膽腫瘤的診療水平,樊嘉院士牽頭編寫發布了我國《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肝癌轉化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之肝內膽管癌診療共識》等一系列肝膽腫瘤防治規范性文件。“我國專家不斷將臨床研究轉化成循證醫學高級別證據并融入指南,對提高我國肝膽腫瘤的診療和防治水平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早篩早查專委會,保證肝膽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的規范性,大大提升了醫療質控水平。”樊嘉院士總結說。
加強中青年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肝膽腫瘤病例非常多,且大部分就診時已是中晚期。作為醫生,我們必須要加強臨床研究,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案。”陳敏山教授建議,肝膽腫瘤研究領域的醫生要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用高質量研究探索解決臨床需求,這種兼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臨床科研成果。
蔡建強教授指出,近年來,我國每年都在加大肝膽腫瘤的防治力度,例如,立足我國臨床實際情況,不斷優化肝膽腫瘤診治規范。“中青年醫生作為中堅力量,在肝膽腫瘤防治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積極參與制定各種腫瘤防治策略、準則,以及推廣指南和共識,彰顯著中青年醫生的責任和擔當。”蔡建強教授說。
“中青年醫生的一些創新思維、技術、方案,為我們修訂《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等帶來了新思路。”樊嘉院士表示,希望中青年醫生能夠在技術、循證醫學依據創新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助力提升我國在肝膽腫瘤診斷和治療領域的國際水平。(趙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