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分界洲島附近海域,分界洲島旅游區工作人員和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專家通過海底珊瑚移植、珊瑚保育科普等活動,傳遞海洋環保理念,共同守護蔚藍。新華社
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海洋是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海洋也是維護人類共同的生活環境。大海一直承載著我們對于美好的幻想。但是現在,人類活動正在使世界海洋變得不那么美好,尤其是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每年大約有110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塑料垃圾每年導致超過100萬只海鳥和10萬多頭海洋哺乳動物死亡;如污染態勢不止,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垃圾總重量將可能超過魚類……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日前發布的《2023年貿易和環境回顧》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威脅著海洋資源。報告呼吁通過對塑料替代品的推廣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許多其他可持續材料可以用來制造吸管、食品包裝和其他日常消耗的塑料產品的生態友好型替代品,包括竹子、椰子殼、香蕉植物和農業廢料。報告還呼吁政府和企業增加對海洋經濟中新興可持續部門的研究和開發資金投入。
在我國,塑料垃圾也帶來海洋污染的隱患。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其中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的主要種類均為塑料,分別占86.2%、84.5%和86.8%。
《公報》指出,2022年對全國60個近岸區域開展了海洋垃圾監測,監測內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種類和數量。在海面漂浮垃圾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比86.2%,塑料類垃圾主要為泡沫、塑料繩、塑料碎片、塑料薄膜、塑料瓶等。在海灘垃圾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比84.5%,塑料類垃圾主要為香煙過濾嘴、瓶蓋、泡沫、包裝類塑料制品、塑料碎片、塑料袋、塑料繩等。在海底垃圾中,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比86.8%,塑料類垃圾主要為塑料繩、包裝袋等。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整體上,我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平均密度與國際同類監測研究結果基本持平。海面漂浮微塑料類型主要為泡沫、顆粒、纖維和碎片。”為進一步切實做好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提升海洋微塑料監測結果對塑料污染治理的支撐作用,生態環境部正在綜合分析評估已有的監測調查結果,研究優化調整海洋微塑料監測和調查方案。
事實上,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協調聯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多項任務舉措,深入推進塑料污染的全鏈條治理和監管。
《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要開展江河湖泊、港灣塑料垃圾清理和清潔海灘行動。《“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加強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如開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監測調查;實施海灣、河口、岸灘等區域塑料垃圾專項清理,推動沿海市縣建立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長效機制,保持重點濱海區域無明顯塑料垃圾;增加海灘等活動場所垃圾收集設施投放,提高垃圾清運頻次;組織開展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機理、監測、防治技術等相關研究等行動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