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張洽棠
常言道,“高考改變命運”。回望十余年前的2005年高考,仿佛又重溫了一次當年站在抉擇路口的情景。
高考那天,多云偏陰,在炎熱的夏日感受到了一抹難得的清涼。我的考點就在本校,熟悉的環境帶來了確定性,同時卻也缺失了新鮮感。
展開考卷,有熟悉的被“押中”的知識點,也有看起來比較陌生的描述和構架,這或許就是高考“篩選”功能的體現。
高考作為促進社會流動的最大利器,作為中國“最公平”的考試,作為招才引智的“指揮棒”,自然承載了無數的社會期盼與關切。不過,從全社會層面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一大批知識青年補充到各行各業里,中國經濟也迎來了“狂飆”時代。
歷史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個體身上,或許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了,畢竟參軍與考學歷來是廣大農家子弟和小鎮青年“鯉魚躍龍門”的機會。高考結束鈴響,大家走出考場時,“眾生相”依然歷歷在目:興高采烈的考生,鼓勵安慰的老師,如釋重負的家長,記錄歷史的記者,大家或清醒、或迷茫、或興奮、或沮喪……
長舒一口氣之余,又迎來了堪稱“第二次高考”的填報志愿環節,經過教改之后,我們是“知分填志愿”,待最終分數和全省成績一分段公布后,關于排名的信息是透明了,不過除了排名最靠前的百余位學生會被提前“鎖定”外,剩下的考生依然面臨“單次博弈”:報得好,可以被超水平錄取;報得差,或許會降檔錄用。
相比考試后估分填志愿,知分填志愿已經是“知己、不知彼”的單次博弈。當然,近年來各地還推出平行志愿填報模式,部分地區還上線了類似“預填志愿網”的模式,在多次動態博弈后實現均衡,降低了博弈的不確定性,能更好更充分實現高考的“初心”和“使命”。
回想當年報考志愿的幾個粗淺想法,一是學校盡量選擇在歷史招錄中錄取希望較大的,二是專業盡量選文理科占比偏均衡的。現在看起來,當年的粗淺想法與現在主流志愿填報的推薦原則差距不算太大。或許,所謂的原則,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綜合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