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有些謠言是由于部分網民缺乏科學認知或信息不對稱,無意之中推動其傳播擴散,但很多謠言則是別有用心者鋌而走險、故意為之
□ 姚 倩
近日,公安部通報為期100天的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成效情況:全國公安機關共偵辦案件2300余起,依法關停違法違規賬號2.1萬余個,清理網絡謠言信息70.5萬余條。此次專項行動亮明了公安機關依法治理網絡謠言的鮮明態度和硬核舉措,也有效遏制了網絡謠言高發頻發態勢。
從案件、線索數據分析來看,當前網絡謠言主要分為“舊謠新傳”類謠言、熱點案事件的伴生謠言、利用新技術新應用編造的謠言、涉校園安全類謠言、涉自然災害類謠言5類。這些謠言信息關注度高、偽裝性強、涉及面廣,極易引發社會負面情緒,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破壞網絡生態,沖擊社會信任體系。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謠言為何反復滋生、屢禁不止?有些謠言是由于部分網民缺乏科學認知或信息不對稱,無意之中推動其傳播擴散,但很多謠言則是別有用心者鋌而走險、故意為之,背后多是利益驅動。一些自媒體人員在流量經濟的驅動下,不惜以身試法,利用公眾的焦慮、同情弱者、圍觀獵奇等心理,蓄意制造熱點、爆點輿情,從而達到吸粉引流、增加廣告收入乃至直播帶貨的目的。以此次公布的陳某某“自編、自導、自演”編造“被綁架勒索50萬贖金”案為例,陳某某之所以編造被綁架勒索的劇情,就是為了吸引流量,讓自己的網絡視頻賬號迅速漲粉,結果引發大范圍傳播擴散,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從公布的其他幾起典型案例看,網絡謠言的始作俑者不僅有個人,還有一部分公司化運作的“網絡水軍”團伙。這些不法分子是網絡謠言滋生擴散的幕后推手,他們往往打著“輿論監督”等旗號,以編發炒作虛假的負面信息相要挾,實施敲詐勒索。前不久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就劍指惡意炒作這一亂象。此次公安機關堅持問題導向,再度重拳出擊,聚焦作案動機、目的和危害,持續分類實施集群打擊,通過嚴厲打擊炮制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網上秩序的造謠傳謠人員和借熱點話題實施敲詐勒索等“網絡水軍”團伙,全力擠壓網絡造謠傳謠違法犯罪活動空間,讓人拍手稱快。
治理網絡謠言頑疾,斬草還需除根。要依法依規鏟除謠言滋生的土壤,從源頭堵塞網絡謠言傳播風險。從現實情況看,個別網站平臺落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不到位,對網絡謠言信息缺乏有效管控,甚至為了流量和熱度,縱容網絡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興風作浪。如被官方辟謠過的謠言信息仍在一些短視頻平臺大量傳播擴散。對此,平臺方需檢視算法推薦機制的底層邏輯,不斷健全自身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并要始終銘記,“流量為王”的前提是堅守科技向善。
在此次專項行動中,公安機關“以打開路、以打促治”,主動出擊、行動迅速,既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也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為了深化專項行動成效,公安部還持續加強對網絡謠言違法犯罪的普法宣傳,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宣傳周”活動。相信通過此舉,能夠進一步讓違法違規者“長記性”、讓廣大網民“長知識”。
堅持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治網,推動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才能使其健康蓬勃發展。凈化網絡環境、打擊網絡謠言,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有關部門要繼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的態度對網絡謠言露頭就打;網站平臺要壓實主體責任,正面引導而不是任由網絡謠言肆意發酵,以實際行動構筑起理性表達的網絡空間;廣大網民要守住法律底線,進一步提升信息甄別能力,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共同營造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