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惡靈附身”還是腦部疾病?對癲癇的誤解簡直不要太多

      時間:2023-07-27 18:06:18       來源:蝌蚪五線譜

      Epilepsy(癲癇)詞源于希臘語epilambanein,意為“抓住”或“攻擊”。

      自古以來,很多文化都以神秘或超自然的方式描述這種疾病,如古巴比倫人認為患此病的人是“惡靈附身”,唯一治療的方法是通過神的力量。


      (相關資料圖)

      今天,現代醫學的發展使我們更加科學和深刻地認識了癲癇這種腦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癲癇發作由一組腦細胞異常放電造成。大腦的不同部位都可能成為異常放電的位點。發作從極短暫的意識喪失或肌肉反射到嚴重且持續性抽搐不等。

      發作的頻率也可能存在差異,從每年發作少于一次,到每天發作幾次不等[1]。

      6月28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今年的主題是:“癲癇的規范化診療:從院內到院外”

      癲癇是僅次于腦卒中的第二大類神經系統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癲癇,而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2]。

      然而,由于社會上對這種疾病存在的誤解,癲癇常常面臨著高度的污名化,許多癲癇患者也承受著相當大的社會心理壓力,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對于癲癇的誤解

      誤解一:全身抽搐的患者等同于癲癇患者

      大部分人認為癲癇的癥狀都是突然的意識喪失、全身抽搐,但事實上由于異常放電的起始部位和傳遞方式的不同,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以突發意識喪失和全身強直和抽搐為特征為表現的發作形式的是全面強直-陣攣性發作。其他發作方式還表現為類似于軀體或者肢體電擊樣抖動的肌陣攣發作;表現為動作終止、凝視、叫之不應的失神發作(主要見于兒童失神癲癇);表現為意識障礙和自動癥的復雜部分性發作等。

      其次,全身抽搐并不是癲癇病的獨有癥狀。許多突發事件容易與癲癇發作混淆,特別是暈厥、偏頭痛、腦血管疾病、低鈣抽搐、小兒高熱驚厥、低血糖驚厥等。神經內科大夫通常需要通過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腦電圖和磁共振成像的結果來確定哪些事件是癲癇發作[3]。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兒童癲癇發作較為短暫,癥狀不典型,常不易察覺。發作時患兒通常言語及活動突然中斷,兩眼凝視,手中持物落地。這些不典型癥狀容易被父母誤認為精力不集中。目前,腦電圖檢查是診斷癲癇和癲癇發作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家長一旦懷疑孩子患有癲癇,應盡早確診、早治療。

      誤解二:癲癇患者不能生孩子

      很多癲癇患者擔心的就是生育問題。首先必須說明,癲癇絕不是懷孕的禁忌癥。其實多數患有癲癇的女性在癲癇癥狀控制良好的前提下,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成功妊娠并生育健康的孩子。但由于癲癇對母親和胎兒的額外風險,需注意以下兩點:

      1. 有研究表明,懷孕前一年內經歷癲癇發作的癲癇婦女在懷孕期間繼續發作的可能性是懷孕前癲癇發作完全控制的婦女的3-4倍[4],孕婦在妊娠期間癲癇發作不僅威脅自身安全,還可能直接導致胎兒缺氧和窘迫。在癲癇癥狀沒有得到良好控制前,請進行完善且安全的避孕措施(口服避孕藥和多數抗癲癇藥物之間存在復雜相互作用,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希望避孕的癲癇患者避免服用含有雌激素和黃體酮的聯合避孕藥[5]);

      2. 由于一些抗癲癇藥物對胎兒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因此多項國際指南均建議稱,癲癇女性患者應當有計劃地備孕[6],定期向產科和神經內科醫生做孕前咨詢及孕中檢查,以及時進行抗癲癇藥物的調整和葉酸等藥物的補充。

      二、癲癇治療的誤區

      誤區一:癲癇是一種不治之癥

      癲癇的治療非常困難且容易復發,因此很多患者認為癲癇就是一種不治之癥。

      然而在接受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后,大約70%到80%的癲癇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得到良好的控制(即:在無藥物副作用的前提下完全消除癲癇發作),而20%-30%無法通過藥物控制病情的病人則可以通過評估得知自己是否適合癲癇手術[7]。

      許多導致癲癇病人治療效果較差的因素有治療不規范、擅自停藥、聽信偏方等,這反而加重了臨床癥狀,使得病情復雜化。

      誤區二:癲癇發作時才需要吃藥

      在臨床上,有些患者認為發作時才需要吃藥,不發作就可以不吃擅自停藥、減藥的癲癇患者十分常見。但癲癇暫時不發作可能只是殘余的藥量的持續發揮抑制作用。

      在癲癇的藥物治療過程中,應遵循緩慢加藥,緩慢停藥的原則,通常在癥狀控制后數年才可開始考慮藥物減量,而盲目地停藥、減藥很容易導致抗癲癇藥物失效,增加復發風險,甚至發展成難治性癲癇。

      因此癲癇患者的用藥一定要聽從醫囑,按時按量服用抗癲癇藥物,并且定期進行復診,醫生會根據臨床發作頻率、癥狀輕重、體格檢查和客觀檢查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減停藥的時機和方案[8]。

      三、癲癇發作時

      錯誤的急救方法

      錯誤方法一:掐人中

      在癲癇發作時,由于腦細胞異常放電,患者會產生身體短暫的非自主性抽搐和意識喪失,當異常放電終止時抽搐才能停止。所以用力掐病人的人中對病人的癥狀緩解毫無益處,反而會造成局部組織的損傷,并且耽誤進行其他有效的治療。

      錯誤方法二:撬開嘴塞東西

      患者抽搐時可能出現牙關緊閉的情況,很多人擔心這樣病人會咬傷舌頭,因此會強行撬開牙關墊放物品。然而癲癇發作時患者強大的咬肌閉合,這種不當操作會造成患者牙齒脫落、損傷口腔黏膜,塞入口中的東西有可能被咬斷,斷裂物品會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從而危及生命。因此不要強行塞入異物,相反,癲癇發作該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順暢。

      錯誤方法三:心肺復蘇

      癲癇發作與心跳驟停均會出現意識喪失,呼之不應、一過性抽搐等相似癥狀,但癲癇患者呼吸、心跳都存在,因此二者的搶救方式截然不同。

      如果錯誤地給癲癇患者進行心肺復蘇,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導致患者肋骨骨折、內臟損傷,甚至反而導致心跳停止。

      因此在遇到類似癥狀患者時,需要在保證周圍環境安全的情況下立即判斷患者有沒有反應、胸廓是否有起伏、口鼻處是否有呼吸聲、脈搏是否存在(非專業人士可不進行此步驟)等,再進行恰當的急救操作。

      錯誤方法四:強行按壓患者四肢

      一般情況下,癲癇患者的抽搐為一過性,在數分鐘后即可緩解,而在病人抽搐時用力按壓病人的四肢可能會造成其骨折或軟組織損傷。

      正確的做法是:

      1 就近使病人轉移于安全的地面,移除患者身上及周圍的尖銳物品、玻璃制品、鋒利金屬品等可能導致其受傷的物品。

      2 輔助患者緩慢躺下,避免摔傷,將頭偏向一側,解開病人衣領、褲帶,保持呼吸道通暢。

      3 在癲癇發作持續的數分鐘內,不要隨意地移動患者,保持鎮靜和安靜,保護好患者,防止周圍環境對其產生的額外傷害。

      4 當你認為發生了任何自己無法處理的緊急情況,立即撥打120尋求專業醫療救助,如:患者抽搐時長超過5分鐘;發作期患者受到外傷;連續兩次發作且發作間歇意識沒有恢復等。

      參考文獻:

      [1]Berg AT, Berkovic SF, Brodie MJ, et al. Revised terminology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ation of seizures and epilepsies: report of the ILAE Commission on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2005–2009. Epilepsia. 2010;51:676–685.

      [2]Gourie-Devi M, Gururaj G, Satishchandra P, Subbakrishna DK. Prevalenc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 Bangalore, India: a community-based study 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uroepidemiology. 23 2004; 261-268

      [3]Smith MC, Buelow JM. Epilepsy. Dis Mon. 1996 Nov;42(11):729-827.

      [4]Predicting epileptic seizure control during pregnancy. Epilepsy Behav 2018;78:91-95.

      [5]Sales Vieira C, Pack, Roberts K, Davis AR. A pilot study of levonorgestrel concentrations and bleeding patterns in women with epilepsy using a levonorgestrel IUD and treated with antiepileptic drugs. Contraception 2019;99:251–255.

      [6]Abe K, Hamada H, Yamada T, Obata-Yasuoka M, Minakami H, Yoshikawa H. Impact of planning of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epilepsy on seizure control during pregnancy and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Seizure. 2014 Feb;23(2):112-6. doi: 10.1016/j.seizure.2013.10.003. Epub 2013 Oct 17.

      [7]Ali A. Global Health: Epilepsy. Semin Neurol. 2018 Apr;38(2):191-199. doi: 10.1055/s-0038-1646947. Epub 2018 May 23.

      [8]Thijs RD, Surges R, O"Brien TJ, Sander JW. Epilepsy in adults. Lancet. 2019 Feb 16;393(10172):689-701.

      END

      作者:朱佳羽 首都醫科大學麻醉學博士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