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拉動的,所以對2023年的消費預期不如對投資增長的預期樂觀。”3月18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財經智庫》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布會上表示,雖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要把恢復消費和擴大消費放在優先位置,但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仍面臨四大困難。
“中國居民的消費率偏弱,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處在較低位置,這跟居民儲蓄率偏高,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是相關的。”李迅雷首先談到,雖然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和GDP增長基本同步,但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仍然偏慢,占比比重偏低,消費又是主要靠中低收入群體。“一般收入越低,消費能力越弱。”
另外一方面,2023年很難有一個新的消費動能來拉動。從目前的數據看,國內消費恢復的高度有限,春節恢復性消費雖然是偏樂觀的,但它的可持續性最終由居民的收入增長幅度所決定。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出口和投資。在李迅雷看來,從投資拉動模式向消費主導模式轉型非常難,這需要各大部門加大支持,并不是喊個口號就能實現這個目標的。
同時,當前中國居民的杠桿率水平偏高,償債壓力大。李迅雷認為,中國的經濟特征稱不僅是未富先老,實際上還有未富先債。數據顯示,每個月還本付息的比例偏占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7%,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處在一個靠前的位置,跟發展中國家比也排在前面。
此外,居民的社會保障程度偏低也是恢復和擴大消費的阻礙之一。李迅雷表示,對于居民而言,在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的時候,敢不敢消費是一個大問題。比如,我國的養老金規模、人均水平低于發達國家,這也使得居民的消費意愿相對弱一點。
談及如何恢復和擴大消費,李迅雷建議,一是要增加國家對居民部門的支持力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二是要推進稅制改革。三是社會慈善事業為核心,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比如,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的要素收入,通過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企業分紅等方式來提高居民的消費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