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18日,又是一年國際博物館日。除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這些常見的博物館外,圍繞產業打造的博物館,你去過嗎?
據國家文物局數據,2022年我國新增備案博物館382家,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其中產業博物館作為近年新興的博物館類別之一,承擔著對產業文化挖掘、整理和保護的重要角色,是講述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一批與科技創新相關的產業展館應運而生,在我國科技文化建設、科學知識普及、產業文化推廣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那么,作為鏈接行業過去、現在和未來,并且承擔著“科普課堂”責任的產業博物館,能給參觀者帶來哪些與眾不同的科學知識?又有哪些產業博物館值得打卡?
在生物科技領域,合成生物技術已成為核心技術及主要趨勢,被譽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能夠通過細胞工廠生產替代傳統生產方式,對于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據麥肯錫展望,2025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000億美元。而國家相關政策《“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 年)》等也高度重視合成生物產業的發展。
然而,目前大多數公眾對于這一合成生物技術的知之甚少。為了進一步推動合成生物技術的科學知識普及,助力我國合成生物產業的全面發展,2022年8月,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學館在北京正式落成。
據介紹,合成生物科學館占地近1000平方米,由華熙生物打造,分“追溯—地球的碳息”、“黎明—認知生命”、“新生—合成生物學”、“重塑—地球資源”、“未來可期—未來已來”五個展覽單元。在展館中,參觀者可以通過仿真模擬、現代光影技術等多元化高科技形式,深入學習了解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體驗合成生物學細胞工廠的生產制造原理,感受合成生物技術是如何重塑地球資源,深入了解其對“雙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除了合成生物科學館之外,全球首座以透明質酸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是目前唯一一座透明質酸產業展館已于2020年6月在山東濟南建成。
我國是透明質酸產業強國,透明質酸的核心技術水平、產業化程度、應用領域等均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1年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中國總銷量占全球的82.0%。但是,與產業發展程度和速度不匹配的是,國內公眾并不真正了解我國透明質酸產業的全球地位及發展優勢,及透明質酸的應用領域、來源功效等基礎知識。
據該博物館的創建者透露,自主建設世界透明質酸博物館,是希望通過這一載體向公眾更好的普及透明質酸產業常識,展現我國透明質酸產業發展成果。
據悉,世界透明質酸博物館建筑面積4154平方米,分為“透明質酸——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透明質酸的起源、提取法的黃金時代、發酵法誕生及發展軌跡、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研發生產基地”五大展覽單元,并采用智能機器人講解、裸眼3D視頻等新技術手段,通過科技化、現代化的方式,生動講述透明質酸產業發展之路。同時,該展館還連同了華熙生物的次拋生產車間、水乳膏霜生產車間等省級數字化車間、展廳以及體驗店,在科普和文化屬性外,還對觀眾提供觀賞游憩及互動體驗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