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更加美麗的生態畫卷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

      時間:2022-10-27 16:37:18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廣東茅洲河經過全方位綜合整治,從“黑臭河”變成了“生態河”。圖為市民在茅洲河畔的燕羅濕地公園里遛彎。新華社


      (資料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廣東省持續發力,粵東粵西粵北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大力度推進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讓更加美麗的生態畫卷在南粵大地上徐徐展開。

      越來越多的“老朋友”回來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鳥海南虎斑鳽現身南嶺;一度銷聲匿跡的中華穿山甲開始在茂名活動;湛江沿海灘涂則觀測到28只極危鳥類勺嘴鷸。

      越來越多的“新風景”出現了,昔日“煙塵百丈高,油污遍地流”的露天礦坑,如今已成青綠“好心湖”,露天礦生態公園接待游客均達80萬人次;曾經因被非法挖沙偷沙、傾倒垃圾而千瘡百孔的汕頭南澳島,今天復現“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的天然風光,成為熱度居高不下的網紅打卡地。

      治水:還一江清澈碧水

      練江沿岸,一江清水映入眼簾,很難想象這里曾被稱為“廣東污染最嚴重的河流”。短短3年,練江創造了治污奇跡。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推動下,練江實現了從普遍性黑臭到國考斷面消除劣Ⅴ類、再提升至Ⅳ類的重大轉折性變化。2021年,練江獲評“廣東省十大美麗河湖”。

      從“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這背后是一場從省到村五級聯動整治的“綠色行動”。十年來,這樣的行動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全面打響,還一江清水,造福兩岸人民。

      打響碧水保衛戰,先從頂層設計抓起。以省到村設立五級河長主導,再聯合流域內企事業單位等多部門合力統籌,瞄準污染最重的練江、韓江等流域,以水系統為整體推進污染治理。在河長制的基礎上,各地立足地方特色打出新的“組合拳”。

      以湛江為例,該市積極探索建立“河長+警長”聯動機制。檢察機關與河長辦共同協作,定期開展共同巡河、聯席會議等。發現一起,上報一起,訴訟一起,再由檢察機關倒逼整改,由此形成水污染問題“發現-上報-處理”的閉環。

      流域內部門合力共治,流域外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廣東省創新“流域+區域”跨市聯動治理機制,形成區域共治的局面。

      潮州市從源頭抓起,在全省率先完成主要河流水質自動監測體系建設,24小時不間斷進行水質實時監測。在源頭監測的基礎上,提高污水處理能力是關鍵。粵東其他市強化工程截污,統籌榕江、練江、楓江三江流域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化建設,同時向鎮、村縱深推廣,實現鎮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大大提高了污水處理能力,做到發現多少、治理多少。

      治氣:凈一方廣袤藍天

      茂名市的天空一碧如洗,成群結隊的白鷺或在茂名石化煉油作業區制水場上空盤旋,或在水池隔離欄上休憩,一派怡然。作為對空氣和水質量要求很高的鳥類,白鷺越來越多地到來,意味著廠區和周邊環境質量都越來越好了。雖然是石化工業大市,發展的底色卻是綠色的。2020年1~9月,茂名市區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了99.6%,躍居全省第一。茂名這一變化,是粵東粵西粵北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近年來在大氣污染防治層面政策的重要成果。

      為嚴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粵東建立“汕潮揭”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三市聯合治理,以系統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減排。茂名嚴格落實以治煙囪、汰黃標、控揚塵、禁燃燒為主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將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擴大至全市。

      為進一步響應“精準降超、應急削峰”,在全市169條陶瓷生產線全部使用天然氣的基礎上,清遠繼續積極促使企業升級改造,在優化過程中繼續推進相關企業分級管理,有針對性地對重點監管企業進行銷號整治。

      復綠:植一片郁郁蔥蔥

      韶關市大寶山礦,草木出黃綠未休,郁郁蔥蔥的綠色盡收眼底。這里以豐富的礦產資源聞名,卻也曾多年背負污染的惡名。十幾年前,這里的礦山粗放經營,大量含重金屬廢水直排下山,周邊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下游企業投訴不斷,村民生活苦不堪言。

      2013年起,在廣東省政府牽頭、韶關市政府主導、開采企業參與下,大刀闊斧的整治強力推進——新建大型治污設施,推動礦區污水循環利用;修筑排洪隧道,分離清潔雨水和污染廢水;聘請專家會診,為解決土壤酸化問題開出“制藥良方”。

      如今,幾十個植物品種在這里落地生根,大寶山礦成為廣東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模范,韶關成為土壤污染防治的先行區,還被評為全國2019年度督查激勵的五個城市之一。

      從荒山到綠山,大寶山礦的“復綠行動”是粵東粵西粵北推動生態環境修復的生動縮影。全面推進鞏固生態優勢,除了以荒山荒地等為個體治理污染外,更要以土地、礦山、森林等作為整體進行生態修復。粵東西北助力綠化大廣東行動,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打造了一批批生態治理和保護的典范。

      作為廣東省首個國家公園,南嶺國家公園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為北回歸線上的一顆明珠,數據顯示,南嶺國家公園現記錄有9個植被型、20個植被亞型,是全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記錄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4700多種,分別占廣東省和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的56%和13%,生物多樣性種類豐富。

      在粵西,湛江大力開展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目前,湛江紅樹林恢復到9958公頃,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33%。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以每年約1%的速度遞減的背景下,湛江紅樹林面積逐年逆勢增長,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

      在粵東,汕頭南澳“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以生態優勢為引擎帶動“藍色經濟”。作為全國首批“藍色海灣”綜合整治項目,南澳縣統籌海陸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海灣整治、污水處理、沿岸垃圾處理、受損海堤加固等多項工程。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