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消費市場在波動中恢復 政策“組合拳”穩當下利未來

      時間:2022-11-14 09:47:36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下簡稱“社零總額”)320305億元,同比增長0.7%,上半年為同比下降0.7%。分季度來看,三季度增長3.5%,二季度下降4.6%,一季度增長3.3%。

      如何全面客觀看待國內消費復蘇形勢?群眾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習慣發生了什么樣的演變?下一步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如何發力?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綜合整理他們的觀點,不妨從四個維度來觀察當前國內消費形勢。


      (相關資料圖)

      解碼數據:波動中恢復,消費升級趨勢沒有改變

      多位受訪的專家都表示,今年以來,受疫情多點散發影響,消費市場在波動中恢復。像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郭春麗就表示,年初消費市場保持較快增長,3月份社零總額增速開始下降,4月份大幅下降至-11.1%的低點,5月份增速為-6.7%,6月份后恢復正增長。“而總體來看,1~8月份,社零總額同比增長是0.5%,1~9月份,同比增長是0.7%,消費恢復的勢頭還是比較好的。”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蘊也分析指出,4月份以后,消費的增速沒有再繼續向下探底,說明現在消費復蘇增長的韌性是在增強的。“這是我們在觀察前三季度消費數據時應該充分肯定的一個積極方面。個人認為,在線健康醫療服務、在線文娛、在線旅游等新型消費的迅速發展,將成為消費恢復性增長的新空間。”

      “消費升級仍是我國消費持續快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王蘊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我國居民消費正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而從前三季度數據來看,消費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并沒有因為疫情而改變。“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消費不僅是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前三季度,消費的安全保障方面總體做得比較好。”

      城市排名:重慶消費總額趕超北京,僅次于上海

      隨著全國31個省(區、市)公布經濟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消費總額十強城市榜單“出爐”——上海、重慶、北京、廣州、深圳、蘇州、成都、南京、杭州、武漢。顯然,這些城市在推動消費發展方面都有著各自的特色。

      舉例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經濟走出了一個“V形”反彈。疫情之后,上海通過“五五購物節”“愛購上海”電子消費券等一攬子消費刺激政策,使消費市場呈穩定復蘇回暖態勢。根據拼多多平臺提供的數據,今年三季度,上海用戶的消費需求持續恢復,3C、家電、美妝、日化、戶外等商品銷量一度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尤其在7月,平臺空調、冰箱、冷氣扇等大宗商品上海地區的訂單量環比增幅接近60%。

      再如重慶,在此次公布的十強城市中,重慶消費總額超過北京,處于全國第二,僅次于上海,成為此次榜單的亮點之一。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多次發布促消費相關政策,積極調整消費結構,充分挖掘新型消費潛力,實現社零總額10456億元。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的老家就在重慶,對于重慶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就表示,重慶處在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主城區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較大。在人口向中心城區集聚的過程中,消費會快速提升。加上重慶的消費文化較為濃厚,已連續3年榮登中國城市夜經濟影響力榜首,由此消費增速也較快。

      國際比對:促消費政策關鍵是居民的實際購買力

      發錢還是發消費券,哪個更能刺激消費需求?疫情發生以來,爭議始終存在于業界和學界中。事實上,這也表現為促消費政策選擇的國別差異。為了彌補居民在疫情期間的福利損失以及促進消費,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采用了直接向居民派發現金補貼的做法。

      學術界主流的觀點認為,促消費政策手段的選擇,取決于該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具體國情。像王蘊就指出,中國人的消費習慣跟外國人有很大不同,預防性儲蓄的意識比較強。如果直接發現金的話,可能較大比例就被儲蓄起來,難以進入消費渠道。

      “發達國家的做法對我們并不合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表示,我國促消費政策不止于發放消費券,而是圍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鏈條、各環節,統籌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消費發展需求,打的是一套“組合拳”。

      高凌云分析,從效果來看,發達國家消費市場增速逐季下降。如美國,今年前三季度,個人消費支出同比增長分別為4.8%、2.4%、2.0%。當前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率普遍較高,美國9月CPI為8.2%,而其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只增長了3.2%,因此,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是下降的。反觀我國消費市場,總體是穩定的。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比去年同期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2%。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就業、收入好轉,傳導至預期改善,再帶動消費回升。因此,我國促消費政策能更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董禮華表示,下階段,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持續推進,一系列支持市場主體、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的促消費相關政策落地顯效,消費市場將繼續穩定恢復。

      王蘊則從“中國消費對世界消費貢獻”的角度給出一個“注腳”:“疫情以來,中國消費在世界總消費盤子中的比重是在提高的,2021年達到約14%,較2019年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這跟我們經濟增長的情況是一致的。”

      消費心理:后疫情時代消費預期改善的傳導邏輯

      “疫情發生以來,居民的儲蓄傾向明顯增強,其主要反映了人們對就業、收入預期轉弱。”郭春麗表示,“但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即現在居民存款增加,很大一部分是預防性儲蓄,而隨著經濟向常態化回歸,居民就業和收入好轉,一部分被抑制的消費是可以釋放出來的。”

      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表示,2022年底,積壓的旅游、娛樂需求,有望因疫情防控形勢好轉而加速釋放;另外,汽車消費有望繼續成為支撐消費恢復的重要因素。“個人預計,今年四季度消費同比增長5.5%左右,全年增長2.2%左右。”

      消費和投資共同構成了內需,但通過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來擴大有效投資和促進居民消費是全然不同的邏輯。“擴大有效投資更有抓手,政府可以利用預算內資金、發行一般債和專項債來引導投資,政府投資還可以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民間投資。”郭春麗解釋說。

      消費并不是冰冷的數據,是一個個微觀主體在權衡消費欲望和支付能力后的綜合決策,中間還摻雜著消費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過去年輕人群體更多是隨用隨買,現在他們‘囤貨式消費’的特征越發明顯。”王蘊向記者分享了她的觀察。“一個佐證是,前段時間搶購冰箱、冰柜的,很多都是‘80后’‘90后’‘00后’,年輕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頻次都發生了重要變化。”

      談及促消費的政策建議,郭春麗表示,一是創新消費業態和模式,拓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等,拓展消費新空間,接續消費增長動力;二是合理引導、支持居民的剛性消費和改善性消費;三是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多渠道增加居民的收入,穩定人們的消費預期。

      王蘊則建議,加大對低收入群體,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個體戶、商戶,旅游、零售商貿、文化娛樂等行業的財政支持力度。她表示,在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方面,現在還是需要下大力氣,要在精準防控的前提下,盡量去恢復、維持一個正常的消費狀態。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