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智行中國”系列論壇第二期在線舉辦。論壇以“大手牽小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下的智能教育新機遇”為主題,匯聚院士、人工智能領軍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高校學者、知名中學校長,共同圍繞教育科學、教育手段、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開創智能時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機遇,超過50萬人次觀眾在線觀看了本次論壇。
論壇上,由中國科協2022年科普中國創作出版扶持計劃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大學吳飛教授編寫的《走進人工智能》科普通識讀物新書正式發布。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大學MOOC主管、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教育部在線教育國際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韓筠表示,《走進人工智能》響應了國家“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號召,是一本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優秀科普圖書重點,讓讀者能夠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兼具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特點,書籍中所引出的算法向善、人機共存等深層次問題,將引發讀者的進一步思考。
(資料圖)
吳飛教授對《走進人工智能》新書出版進行了分享,從其編寫的大學本科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導論:模型與算法》、高中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礎》、主持的國家一流線上課程《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以及正在負責的教育部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101計劃)《人工智能引論》課程出發,介紹了以知識點為中心撰寫人工智能科普書籍的背景、書籍定位以及在推進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普及、內容傳播,提高青少年人工智能學習興趣與科學素養方面的工作進展。
“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則,踐其行”,吳飛教授介紹,《走進人工智能》是一本定位面向非專業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人工智能科普讀物,作者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在講述通識硬核知識的同時,將人文歷史和人物故事融入其中,從人工智能歷史發展脈絡、技術手段形態、學科交叉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四個方面及其交叉講授了人工智能基礎知識。
吳飛教授認為,人工智能歷史是由一個個小細節構成的,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須彌芥子,大千一葦。在講述人工智能發展歷史過程中,將散落在歷史長河中學者人物和故事情節匯聚在一起,可引導讀者身臨其境走進人工智能發展歷史畫卷,感受別樣情懷,激發濃厚興趣。
《走進人工智能》通過將硬核知識、技術方法與人文歷史、人物故事有機融合,理順人工智能縱向發展脈絡與橫向科學輪廓,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方法,看懂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交叉碰撞所引發的社會生活變化,從“成天下之才”的角度給青少年讀者提供學習建議,樹立其科學理想,端正其科學態度,培養其科學思維。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浙江大學原校長潘云鶴院士在為《走進人工智能》的推薦語中提到,“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熏陶青少年朋友對人工智能的愛好,為人工智能的素質教育做出貢獻。”
人工智能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啟航,如今已成為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抓手,正在改變著各行各業的產業結構、工作方式和科技趨向,對人類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響了新一代青少年看待世界和與世界交往的方式。
吳飛教授認為科學研究可以讓知識一直保持在前沿狀態,而科學普及則以更豐富的知識傳播手段讓更多人分享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累積知識,如何讓更多將青少年了解、學習、熱愛和使用人工智能這門研究如何模擬、延伸和拓展人或其他生命體之“智能”的技術科學,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新課題。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在吳飛教授看來,以科普的形式,鼓勵更多青少年邁向人工智能智能科學探索之路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走進人工智能》不僅真實地呈現一門前沿科學的發展起伏,也以此引導青少年理性看待成敗得失,辯證認識人生順境和逆境的關系。他希望《走進人工智能》科普書籍的出版能夠進一步激起青少年們學習人工智能的興趣、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識、樂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技能、形成人工智能倫理品行,實現更有效、更廣泛的人工智能知識傳播與科學教育。
此前,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吳飛教授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了新書同名原創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聲通識數字欄目——《走進人工智能》,目前該節目收聽人次已超13.8萬次。《走進人工智能》科普書籍在此有聲通識數字欄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與豐富了人工智能博大恢弘、精彩分呈的內容知識體系與框架結構,形成了這本18萬字的一部優秀、專業的科普大作。(柯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