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春運”,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大遷徙。在“回家、居家、離家”三部曲中,天氣多變、旅途顛簸、身心疲勞,加之新冠疫波來襲,如何防患于未然,不讓人體發動機的“心”受傷,降服心臟猝死這一威脅人類生命的最大元兇,已然成為人們能否安心過大年的重要一環。以往資料表明,發生在院外心源性猝死就占到80%,而現場心肺復蘇搶救成功屢卻不到1%;這除了與心肺復蘇技術公民普及率低于1%,以及心肺復蘇應急設備配備率低于1%等因素相關外,建立平時呵護心、適時監護心、急時救護心的防治救三級防護,可謂是春運安心過大年的重要“心”保障。
一級“心”預防:查找“傷心”的原兇與幫兇
重視心臟體檢與篩查,查找傷心原兇與幫兇,主要包括:個人史、家族史、物理檢查、心電圖檢查等,其中心電圖尤其是動態心電圖被認為是目前排查人群猝死的一種最為有效手段。對有明顯心肌病及心臟性猝死家族病史者,超聲等篩查“無癥狀性左心室功能不全”。 對于左心室射血分數≤35%的患者,不論其是否有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均認為是SCD的高危者[2]。對遺傳性疾病相關心臟驟停幸存者的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進行基因篩查。以下人群為高危患者:(1)家族中直系親屬有心腦血管疾病和猝死病史;(2)診斷明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如心肌肥厚、冠心病、心臟瓣膜病、致死性心律失常、腦血管病等;(3)具備多個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肥胖、工作壓力大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減少幫兇:戒煙限酒,攝入低脂少鹽飲食,減少熬夜與過度勞累、適度運動。掌握運動適應證和禁忌證,患有新冠、流感、急性扁桃體炎、腹瀉時尤應避免劇烈運動,嚴禁飽食后劇烈運動等,排查傷心根源,揭開“死神”底牌,因人而異做好一級“心”預防。
二級“心”預防:識曉“傷心”的醫警與醫囑
識曉心臟求救信號,及時就醫:除了重視高危人群、病史外,更要重視近期出現的特殊癥狀。心搏驟停前,50%的患者會在近幾周內出現胸痛、胸悶、頭痛、暈厥、氣促、胃腸不適、腹瀉、出冷汗、極度疲乏等前驅癥狀,是機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尤應注意心臟驟停的預警先兆(三痛、二快、一失):“三痛”指突發的劇烈胸痛、頭痛、腹痛,“二快”指突發的嚴重心跳快、呼吸快,“一失”指突發意識喪失或者一過性意識喪失,如暈厥、全身抽搐或持續性意識喪失,呼之不應等,若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呼叫120,緊急送醫,是發現風險-識破“死神”信號,遏制“死神”降臨,因人而異做好二級“心”預防。對于適宜的患者可置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在心源性猝死發生前關口前移,將心室纖顫這一心臟驟停類型,“扼殺在搖籃里”。ICD預防心臟性猝死,對發生過心臟驟停(二級預防)和未發生過心臟驟停但存在猝死風險(一級預防)的患者獲益?;诖?,中國專家提出更符合我國國情的1.5級預防概念,合并4個相關風險因素的患者應推薦ICD植入:(1)暈厥或先兆暈厥、(2)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NSVT)、(3)頻發性室性早搏(PVCs)、(4)左室射血分數偏低(LVEF<25%)。權威臨床研究結果已證實,植入ICD對合并以上風險因素的1.5級預防患者可降低一半死亡風險(全因死亡率降低49%)。
三級“心”預防:克制“傷心”的武器與武藝
克制心臟驟停心肺復蘇術,是三級“心”預防挽救生命的關鍵,扼制急性心臟驟停以防止發展為心臟猝死。主要包括:家庭預防、社區預防、專業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等。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death,SCA)發作突然,約10秒左右即可出現意識喪失,如在4-6 min黃金時段及時救治可獲存活,否則可發展為心臟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猝死〞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詞,似乎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而且越來越年輕化!從運動健將、知名演員,到警察、司機、程序員,醫生再到每個普普通通甚至身體健康的人,都無差別的發生過猝死事件。及時干預-擺脫“死神”威脅--掌握心肺復蘇技能,以挽救生命,安心祥和過大年,立即進行心肺復蘇(CPR),首先判救心臟驟停把握“三?!保号袛嘁庾R停止(面對突然倒地或不動的患者,用力拍打雙肩呼叫患者是否有反應)、判斷呼吸停止(如果患者意識停止,要迅速判斷患者胸廓及腹部是否有起伏變化)、判斷心跳停止(食指與中指并攏伸直放置喉結旁開凹陷處,判斷是否有搏動感覺);其次呼救心臟驟停體現“三叫”:呼救叫人幫忙(請某某先生/女士,協助我完成救助……)、呼救叫撥電話(請某某先生/女士,協助呼叫120(說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狀況)、呼救叫拿利器(請某某先生/女士,協助尋找AED、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AACD-CPR));在判救、呼救基礎上立刻開展搶救心臟驟停的心肺復蘇術。
心臟驟停搶救應用心肺復蘇“三法”:搶救開通氣道法(通常采用仰頭抬頦法,對于懷疑有頭、頸部創傷患者采用托頜法打開氣道,同時清除病人口腔、鼻腔內的上呼吸道異物;運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吸附于心搏驟停患者中上腹部,連續3-5次快速向內向上按壓(40-50 kg),產生海姆立克效應,實現暢通上下呼吸道)、搶救人工呼吸法(人工口對口呼吸時,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氣,急救者用口把患者的口完全罩住,呈密封狀,緩慢吹氣3-5次,每次吹氣應持續1s以上,確保通氣時可見胸廓起伏, 運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吸附于心搏驟停患者中上腹部,連續進行均慢速3-5次腹部提壓人工呼吸,每次提壓時間≥1秒,往復進行腹部提壓(上提10-30kg下壓40-50kg)產生膈肌上下移動,實現體外腹式人工呼吸,尤適用于不宜進行人工呼吸的心臟驟停患者)、搶救建立循環法(胸外按壓時須快速、有力,按壓頻率100~120次/min,按壓深度成人5-6cm,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復,按壓與放松比大致相等,盡量避免胸外按壓中斷。在建立人工氣道前,成人單人心肺復蘇或雙人心肺復蘇,按壓/通氣比都為 30:2,建立高級氣道(如氣管插管)以后,按壓與通氣可能不同步,通氣頻率為10次/min;運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吸附于心搏驟?;颊咧猩细共?;以100次/min的速率進行腹部提壓,提拉力度10~30kg,按壓力度 40~50kg,產生腹內壓與胸腔壓力變化的心泵、肺泵效應,實現人工循環與呼吸;欲進行體外電除顫準備前,適時啟動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包括減少胸外按壓中斷時間,切實保障實現高質量心肺復蘇)。
(作者:王立祥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心肺復蘇領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