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區的農耕史,就是一部治理鹽漬化的歷史。作為我國鹽漬化土壤面積最大的分布區,新疆將鹽堿地治理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一項常態化工作,大力推進鹽堿地改造提升這一系統性工程,努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經過多年不懈努力,“鹽堿地里麥花香”“鹽堿地里打新糧”“鹽堿地里建糧倉”等場景,已在新疆處處可見。
“你看,我們這里曾經寸草不生,現在平均每畝能打400多公斤冬小麥,再加把勁都能趕上正常地了?!痹谛陆房凳猩蠎魷瞎_克族鄉黃山村,有一片鹽堿地經過治理變身麥田。時值5月,這里綠油油的麥田長勢良好,一派生機。經營這片土地的阜康市恒大農場負責人刁望軒感慨,“向鹽堿地要糧食難度確實不小,但潛力也大”。
阜康市可利用耕地面積約65萬畝,有近三分之一存在鹽堿化。在整個新疆,約三分之一耕地存在不同程度鹽堿化;鹽堿地面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新疆鹽堿地治理戰線長、任務重,這意味著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巨大。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鹽堿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西北內陸鹽堿地)重點實驗室主任田長彥向記者介紹,據第三次土壤普查初步判定,新疆有1462萬畝鹽堿荒地具備開發潛力,可每年新增糧食190億斤。
(資料圖片)
新疆將鹽堿地治理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一項常態化工作,已探索出一系列有效手段,成效顯著。這幾年,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新疆又開展了一系列攻關行動,正加速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
鞏固成效科學管理
新疆地形地貌復雜,總體呈現“三山夾兩盆”格局,容易導致土壤鹽漬化。一方面,新疆河流大多為內陸河,從山區挾溶鹽不斷向盆地輸送鹽分;另一方面,蒸發強烈且降水少,造成含鹽地下水通過上升水流向地表積聚,形成鹽堿土。
“地里天生有堿和鹽,沒法完全除掉,只能想辦法把它們從耕地中拿出來、集起來、管起來,不讓它們產生危害?!狈N田老把式、阿克蘇市阿依庫勒鎮農民阿布都熱木·米吉提說:“鹽和堿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它們在哪里,以及多和少的問題?!?/p>
“受地形、氣候等因素影響,新疆鹽堿地將長期存在,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田長彥說,經過長年實踐,鹽堿地治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關鍵是針對某一區塊,如何能以最低的成本產生最佳的治理效益。
在開展鹽堿地治理過程中,新疆特別重視分類推進,對于沒有產生次生鹽堿化的灌區,以預防為主;對已經產生次生鹽堿化的灌區,實施防治并舉;對鹽堿地改良取得成效的灌區,則重在鞏固提高治理成果。
以阜康市的鹽堿化耕地為例,其中有80%以上為次生鹽堿化,鹽分組成主要以硫酸鹽為主。這種土壤結構,濕時泥濘、干時板結,導致農作物出苗困難?!霸谥卫磉^程中,阜康市針對每一區塊鹽堿地分類施策,取得良好效果。”該市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方勇說,鹽堿地治理是常態化工作,須緊盯土地鹽堿指標的變化,每個階段采用不同治理手段。
王智是種棉大戶,也是阜康市一家親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他在鹽堿地采用了3年酸堿平衡劑,棉花平均畝產從300公斤攀升到去年的470公斤?!敖衲?,有880畝土壤改良條件比較好,準備向畝產600公斤沖一沖?!彼麑τ浾哒f,“長年與鹽堿地斗,越來越有信心?!?/p>
鹽堿地治理宜采取集中連片、規?;卫矸绞?,效率高、效果也有保證?!耙龑мr牧民將耕地流轉給種植企業、農業合作社,開展鹽堿地治理,既保證了定居牧民收入,又可將土地化零為整,整體推進鹽堿地治理,一舉兩得?!辈袕R爾溝鄉黨委書記袁彬說。
在昌吉市廟爾溝鄉,連片鹽堿地經過治理已從荒地變身為棉田、麥田,成為分配給從大山搬遷出來的定居牧民的耕地。牧民哈那恩于2013年下山定居,落戶在廟爾溝鄉和諧二村,全家分配有54畝耕地。他將這些耕地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流轉給昌吉市龍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每年僅流轉費收入就達6.48萬元。
“鹽堿地治理,其實就是做好科學管理,把握好選種、整地、施肥、灌溉等環節,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只有土地規模化經營,才能更好實現鹽堿地有效治理?!辈旋堅瓷鷳B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宗平告訴記者,“我們在和諧二村共流轉經營1.77萬畝土地,雖然都是鹽堿地,但無論是種棉花還是小麥,產量均在穩步提升?!?/p>
有效治理關鍵在水
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既是土壤積鹽的因素,又是土壤脫鹽的載體。因此,鹽堿地有效治理的關鍵在水,要協調好水和鹽的關系,特別是對于水資源短缺的新疆更是如此。“鹽堿地改良與利用不論什么技術,關鍵是水的保障??梢哉f,新疆地區的農耕史,就是一部治理鹽漬化的歷史?!碧镩L彥說。
過去,新疆常以“大灌大排”稀釋土壤中鹽堿的方式去鹽壓堿,需要水資源高強度開發。但受水資源約束,這種方式不可持續。田長彥表示,如何以更少的水去除更多的鹽,一直是在鹽堿地治理方面探索的課題。
為集約高效利用水資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推廣節水控鹽技術,通過春灌“滴水出苗”和“干播濕出”技術組合模式,大幅減少驅鹽用水量。在尉犁縣阿克蘇普鄉輕度鹽漬化棉田進行的實驗表明,應用節水控鹽技術比漫灌平均每畝節水75立方米;平均出苗率81.3%,比漫灌出苗率提高7個百分點?!拔覀兘Y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應用新技術?!蔽纠缈h阿克蘇普鄉農業發展中心主任買買提依明·庫爾班說,當地水資源相對緊缺,采取“干播濕出”等技術只需播種后滴灌“出苗水”,既節水又增產。
有的地區則按照生產生態相協調的思路,通過種植水稻洗鹽。此舉既有一定經濟效益,又有降低土壤含鹽作用。溫宿縣托甫汗鎮水資源相對充足,目前水稻種植面積逾2萬畝,水稻成為該鎮除林果以外的第二大農業產業。“昔日鹽堿灘,今朝種稻田”成為當地種植水稻開展鹽堿地治理的生動寫照。
然而,種植水稻也會面臨水資源制約。大面積種水稻會抬升區域地下水位,進一步加重鹽堿化問題。對此,新疆一些地區以水旱輪作方式,保障土地生產力。具體來說就是開展一年水稻種植,洗一洗土壤耕作層的鹽分后,可保障三四年的旱地作物生長;種植旱地作物三四年后,會導致土壤耕層鹽漬化,影響作物生長,再進行一年的水稻種植。
著眼于水資源高效利用,滴灌節水技術在新疆逐步推廣普及,這也給鹽堿地治理帶來新挑戰。田長彥介紹,滴灌技術可將水和養分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也使土壤中植物根層鹽分淡化,但并不能把鹽分從農田中排出,進而造成土壤積鹽?!暗喂嗉夹g的普及應用,也形成了一個從可以防治鹽漬化到新的鹽漬化抬頭的過程。”田長彥認為,從長期看,應防止在土壤表層下40厘米或60厘米處形成不透水的鹽結盤層,對于地下水位高或土壤鹽分重的農田,應恢復排堿渠,適時適當增加春秋灌溉洗鹽水量。加強防風林帶建設,也是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必要措施。
對此,新疆于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實施了“新疆干旱區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聚焦鹽堿地治理重大科技問題,研發出新疆干旱區高效節水農田去鹽抑鹽關鍵技術。該技術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根層鹽分含量,實現了驅鹽與深度節水的統一,為解決因普及滴灌技術而導致的新鹽漬化趨勢,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鹽堿土地中的鹽堿含量是動態變化的,同一區塊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狀況、不同耕作方式下,鹽堿含量均會發生變化。一場雨甚至一場風,也會造成鹽堿含量起伏,這是鹽堿地治理的一個難題。
對此,新疆在治理過程中一方面以不變應萬變,即通過平整土地、建立防護林帶等具有普適性、通用性的傳統方式,開展土壤改良和利用;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地塊不同階段的鹽堿含量,增施相應有機肥以及采用其他化學改良措施,精準施策,以變應變。
今年春播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阿拉爾市十團昌安鎮,大家采用了深耕粉碎松土機開展松土作業。這種農機配有螺旋鉆頭,可高速旋轉入地表以下60厘米,將土壤板結塊粉碎成顆粒粉末狀,隨后鹽堿就可隨灌水沉降到深耕層底部。去年,當地在500畝棉田開展了實驗,增產效果明顯,每畝增產50公斤至100公斤。
“土壤板結、不平整,會造成低處水多、高處水少、高處積鹽,影響作物出苗生長?!笔畧F昌安鎮十二連黨支部書記陳國剛介紹,“十二連有近3000畝黏性比較重的板結地,通過深耕粉碎松土耕作方式,能有效改變土壤的通透性、滲水性,可有效治理鹽堿。我們有信心把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
眼下,鹽堿地治理手段多樣,但每一種都有優點與不足,具有一定適用范圍和條件。有專家建議,應立足鹽堿含量動態變化這一事實,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綜合施策,打出治理組合拳。比如,有的地方在土壤鹽堿地里使用石膏后,再灌水洗鹽;有的地方推廣耐鹽植物改良鹽堿土壤,并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共同改良;有的地方適時采用“作物專用肥+土壤改良劑”,均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
雖然區域鹽堿含量動態變化,但新疆地處內陸,鹽類等物質在區內循環,從整體上看基本平衡。基于這一事實,客觀上要求鹽堿地治理應有大局觀。來自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張龍表示,應建立統一完善的排水排鹽系統,著眼于區域性水鹽平衡,對水土資源統一規劃、綜合平衡。
“為充分發揮渠系排水的作用,應從全流域著手,地方與兵團、地區與地區之間互相配合,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睆堼堅凇督晷陆鄥^鹽堿地變化情況分析和對策研究》中建議,正確處理上游與下游、地區與地區、農區環境與綠洲邊緣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流域完善、完整的排水、排鹽系統。
著眼于精準掌握新疆南疆鹽堿地情況,科學準確反映南疆地區鹽漬化的動態演變過程,202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烏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啟動了環塔里木盆地綠洲區土壤鹽漬化現狀調查項目。該項目為期3年,計劃結合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通過統一布設點位,均勻采集土壤層0至60厘米處土壤樣品,讓數據更加精準全面。
“去年,我們在南疆綠洲區采集了約6000個點位的土壤樣品,今年將細化工作,力求提供全域、高精度的調查成果?!杯h塔里木盆地綠洲區土壤鹽漬化現狀調查項目負責人赫銀峰說,調查結果將為破解南疆全域土地鹽漬化問題提供依據和基礎支撐,進一步探索南疆鹽堿地改良和綜合治理方案。
培育發展咸水產業
在鹽漬化嚴重的土地,真的寸草不生嗎?其實不然。如今,在新疆克拉瑪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三團等地,未經治理的鹽堿地郁郁蔥蔥,上面都生長著一種鹽生植物——鹽地堿蓬。這種植物善于“吃鹽”,每畝地可帶走400多公斤鹽分,三四年后,就可以種植常規作物。在克拉瑪依市農業綜合開發區一處棉田,曾種植過3年鹽地堿蓬,第4年種下棉花,平均畝產達350公斤。
新疆地下特別是荒漠下,是一座“咸水海洋”,這也是一種資源。將鹽堿地治理與咸水利用相結合,發展咸水產業,成為新疆鹽堿地治理的一個重要思路和方向。田長彥介紹,有的鹽生植物可以食用,有的可作飼料,有的可以作藥材,還有的可以作為景觀綠化,用途多樣。營養豐富的鹽地堿蓬就可以食用,涼拌、清炒或包餃子均可。此外,鹽生植物還可用于制生物炭,改良酸化土壤。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三團,當地職工不僅成功種植了鹽地堿蓬,還注冊了“皇硒菜”商標,打出了“堿地珍品”特色招牌,平均每畝純收入達2000元。農戶阿迪力·哈合提通過直播帶貨,將鹽地堿蓬賣到烏魯木齊和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地,拓寬了增收渠道。
新疆一些地區還在鹽堿地上種植鹽角草、鹽爪爪、黃花補血草、野榆錢菠菜等鹽生植物。這些植物既能“吃鹽”,又具備經濟價值,讓曾經干裂、泛著白花的不毛之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兵團二師三十三團還利用地下豐富的咸水資源,建設鹵蟲養殖池,發展鹵蟲養殖。鹵蟲是魚蝦幼體飼料,能夠在高鹽的環境下生存,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測算,在咸水中養殖鹵蟲,每畝水域可創收上萬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二團新井子鎮則將除鹽壓堿形成的鹽堿水引流,在大漠戈壁上造出了一座秀美湖泊。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當地走出了一條鹽堿地綜合治理新路。今年“五一”假期前,依湖而建的“望湖驛站”景區開門迎客,當地職工首次吃上了“旅游飯”。這片水域位于二團新井子鎮二十三連轄區內,該連黨支部書記張學輝說,“我們將依湖打造集吃、住、游、購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地,推進農旅融合發展”。
新疆發展咸水產業,才剛剛起步。鹽生植物規?;玫幕A是規模化種植,這在新疆還沒有實現。特別是新疆鹽堿地分布廣泛,須針對不同類型的鹽生植物、不同區域開發有針對性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鞍l展咸水產業,新疆有條件、有基礎、有潛力,應進行頂層設計,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合力推進。”田長彥說。
喬文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