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

      經常記錯事?你的記憶力可能在欺騙你_重點聚焦

      時間:2023-03-30 17:01:31       來源:光明網-蝌蚪五線譜

      王葵

      在夫妻咨詢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配偶中的一方,為了曾經發生的一件事情耿耿于懷,常常會想起來就難受無比,想起來就淚流不止。

      按常理說,對夫妻關系有著這么重大影響事情,對方也應該記得清清楚楚。可是,往往出現的一幕是,當一方說出這件事情的時候,另一方會愣在那里,眼睛望著天花板,使勁去回憶當時的情形,很容易說出“要是今天沒提到出來,我都會忘了這件事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且,夫妻倆對這整個事情的回憶,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

      記憶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領域。

      大多數人雖然對自己的記憶力不那么自信,知道自己會忘事,但是對于自己記憶中的某些內容卻格外地自信,覺得那就是客觀世界的拷貝,不可能出錯。

      因此,在家庭中,夫妻爭執的一個常見情形就是,一方非常激動地說:“你明明就那樣說過,還死不承認。”另一方則委屈無比,更激動地說“我壓根就沒有說過那樣的話”。

      事實上我們的記憶會出錯,會“無中生有”。這種情況,我在課堂上驗證了無數次。

      每學期上新課,我總是喜歡找學生做一個實驗。實驗前,我讓他們閉上眼睛,然后依次給他們讀幾個詞語(感興趣的你可以和朋友一起測試):

      床、休息、醒來、累了、做夢、清醒 、午睡、毯子、被子、打盹、打鼾、打哈欠、昏昏欲睡。

      然后他們就可以睜開眼睛。這時候我會問他們幾個問題:

      問題一:我剛才有沒有讀過“打鼾”這個詞語?大家基本上都會點頭,說讀過。

      問題二:我剛才有沒有讀過“媽媽”這個詞語?大家基本上都會搖頭,說沒有。

      問題三:我剛才有沒有讀過“睡覺”這個詞語?這個問題的回答就很有意思。通常是一些人點頭,說讀到過;而另一些人會搖頭,說沒有。

      點頭的人很有信心,說我讀過;搖頭的人同樣很有信心,說我根本沒有讀到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的學生們的智商都很高,正是二十歲剛出頭的他們,記憶能力并不存在什么缺損。

      為什么前兩個問題不困難,最后一個問題就困難了?

      這就與語義記憶的一個網絡模型有關。該模型認為,語義記憶是一個網絡,網絡中的節點就是概念,而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了概念之間的聯系。如果兩個概念(節點)之間的連線越短,那么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重要的是,當一個概念被激活的時候(也就是被我念到的時候),與之相連的節點也會獲得一定量的激活。當某個概念的激活程度超過一定的閾限(門檻值)的時候,這個概念就會被提取。

      我在課堂上讀出來的那幾個詞語,多多少少,都和睡覺有點關系。換句話說,當我讀每個詞語的時候,睡覺這個詞語都會獲得一定量的激活。當讀完這一串詞的時候,對于一些同學而言,“睡覺”這個詞受到的激活量就會超過閾限,從而就產生了我確實讀過這個詞的錯覺。這些詞語,都和媽媽不太有關系,因此“媽媽”這個詞沒有獲得多少激活,大家就很有把握。

      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我們的記憶不那么準確。而這只是一個記憶詞語的例子,而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件,要比記憶詞語更復雜,更容易受到我們內在狀態的影響,也就更容易出錯。

      人類天生偏好邏輯,喜歡故事。給人一些沒有邏輯的材料,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想從這些材料中得到一個有意義和有邏輯的故事。這種傾向,天然地發生在我們的記憶過程中。這個主觀解釋的過程,要遠遠比事件本身更加主觀。

      希望下次因為“你明明就那樣說過”而發生爭執的情況下,我們能夠想到這點,那么爭執就更可能不是無休止地循環,而是停下來想象到底發生了什么,并尋求更有建設性的解決關系問題的策略。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

      標簽: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