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智能制造、數字應用發展迅速。圖為武義某企業數字工廠里的智能化車間一角。朱翚/攝
應佳麗 本報記者 | 沈貞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武義堅持數字化改革引領,向空間重塑要效益,開發的“工業企業數智管理服務應用”突破這一障礙,將全縣4400家工業企業全部納入數據庫,精準對應工業企業用地、稅收、用能等信息,為每個企業精準畫像。通過該應用,構建了低效用地整治數字化閉環,可以分類施策、協同治理,在全縣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今年,為挺進數字化改革主賽道,武義聚焦黨政機關整體智治、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法治、數字文化的改革重點,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奮起直追、全面起勢,以“勇猛奮進、跨越趕超”的時代風姿勇闖改革新路,加快打造具有武義辨識度的標志性改革成果。
瞄準新賽道:數字經濟乘風起
國際數字貿易港是武義頭號重點項目工程。該項目落成后,將全面接軌金義都市區,構建“一網通關、一網通商、一網通辦”的外貿服務,網易(武義)聯合創新中心等將作為首批數字產業創新平臺入駐國際數字貿易港,與武義縣政府共同打造以數字貿易綜合服務生態體系為特征的全球數字貿易(跨境)綜合服務平臺。
武義是山區26縣之一,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是武義實現跨越趕超的必由之路。據統計,去年,武義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達7.28億元。武義全面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揮“未來工廠”引領作用,用數字技術驅動高端制造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與運行維護的模式轉變。同時,引進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聯合共建武義縣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設“一院、一室、兩中心、一校區”,大力招引數字化改造服務商,形成本地化支撐力量。
為全力推動數字化改革,武義實行專班“戰”,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加強與省、市部門對接,持續打磨、不斷迭代,全力爭取更多改革項目列入省市試點、數字化改革“一本賬”、改革復制推廣清單等。
在浙江巴赫廚具有限公司的省級數字化智能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蒸鍋、炒鍋等熱門產品,他們僅需將鍋具零部件放上智能化流水線,剩下的安裝工作將由機械代替人工完成。數字化車間的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巴赫廚具的人工成本,以往需要300個人安裝,現在只需40個人就能完成,產量也比以往翻了1倍。
武義積極聚焦數字化改造提質擴面,以“未來工廠”為目標,分層次、分類別發展新智造主體,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實施整體工廠改造、重點企業以車間改造為突破,目前已有13家企業列入市級智能工廠培育庫,新增省級重點技改項目5個,全縣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從41.1%提升至94.6%,研發費用投入達18.3億元。
奏響和諧曲:數字治理“一盤棋”
武義縣白洋街道后陳村是“后陳經驗”發源地,走進村辦事大廳,屏幕里實時顯示“后陳經驗”村級事務數字化工作平臺的相關信息。
去年6月,“后陳經驗”村級事務數字化工作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設置審批運行、監督一點通、大數據分析3個子平臺,同時緊盯村務運行的“人、財、事”重點,梳理村民關心關注的集體“三資”、印章使用等高頻事項并開設對應功能板塊,推動實現監督看得見、權力管得住、信息更透明、服務更高效。
全程監督、數據分析、精準研判……當“互聯網+”思維融入基層治理,智慧治理、高效治理便應運而生。據統計,武義已有21萬余條村級事務在系統中運行,審核村集體資金4.5億余元,群眾點擊閱讀量超過10萬人次。
在基層治理方面,武義圍繞系統事件流轉辦理“時、效、度”要求,探索制定基層治理四平臺事件流轉相關機制。針對在“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過程中堵點痛點問題,推出“1+X”執法聯動場景應用,將高頻執法協作事項集聚在線上平臺操作,貫通“152”“141”跑道,對接4個省級平臺、87類數據,將線下低效協同轉為線上高效聯動。
面對一般工業固廢處置難、監管難、違法案件取證難等問題,武義縣推出一般工業固廢智管平臺。該平臺通過綜合數據信息,實現一般工業固廢處置線上申報、在線交易與線下收運一體化運作,形成工作閉環,為政府對一般工業固廢處置實施全流程可溯源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武義堅持“生態立縣”戰略,4年四獲“大禹鼎”的背后是武義治水不斷邁向“五水共智”的生動實踐。“五水共智”系統平臺不僅實現全縣涉水業務向一體化、精細化管理的轉變,還形成“一站式”排水信息服務模式,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業務應用效能最大化。
“現在關鍵管網節點、重點排水口、支流、斷面都安裝了數字監控設施,相關流量、水質監測數據都會實時上傳到‘五水共智’信息系統平臺,后續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數據分析功能,實現水質、水量的即時監測、水情預警、問題溯源。”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這套新的“五水共智”系統平臺多場景應用賦能,是一套以地上建筑模型、地下管網數據及其對應業務數據采集、傳輸、存儲、管理與服務的高度集成的“大數據中心”。
攜手共富路:智慧生活更美好
近日,武義縣村民阿姨通過“浙里辦”上的“共富百花云”平臺下單,再發動姐妹團一起助力,成功“拼單”了一個免費的舞蹈老師來教學。
今年以來,武義縣以數字化改革為契機,聚焦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感知力不夠”“供給不夠精準”“資源統籌力不強”“考核評價不科學”等痛點難點問題,以“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為基本單元,開發建設“共富百花云”應用,被評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數字化改革第二批試點應用和全市數字化改革第四批雙月“最佳應用”。
武義是全國第一個有機茶之鄉,茶產業已成為該縣支柱產業之一。數字賦能、科技制茶成為武義縣著力探索的方向。剛剛采摘下來的茶青經鮮葉萎凋后,投放到流水線上,殺青、理條、回潮、做型、烘干等工序通過“U形槽”自動進行,且溫度、濕度等全部由“數字”控制,人工由以往的4人縮至1人,效率大大提升。
作為浙江省級“機器換人示范縣”,目前,武義機采茶園面積約8萬畝,機采率達70%,全縣有4家數字茶廠、3個智慧茶園基地。
今年,浙江省第一份精細化茶葉氣象服務產品也在武義上線,產品涵蓋天氣實況、預報、十大茶園霜凍害氣象指數監測預報、農事建議等功能,為春茶采摘提供科技支撐。“我們通過構建茶園氣象監測網絡、搭建茶園數字氣象服務平臺、提升茶葉品牌效益,實時監測茶園實況氣象數據,不斷推進氣象服務茶產業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武義縣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說。
以數字化驅動鄉村振興。武義聚焦企業和農戶對接過程中存在供需錯位難題,便謀劃“共富工坊”應用,依托應用場景促進訂單快進快出,讓更多有閑置時間的群眾也能參與進來,拓寬勞動者就業渠道,促進工資穩步增收。該應用致力于打通來料加工各個環節,構建閉環服務體系,實現制度重塑,以“小場景”促進“大就業”,開辟富民增收新路徑。同時,利用多跨協同的數據治理,結合共富驛站、基層網格走訪等方式摸排需要重點幫扶對象,建立一人一檔精準畫像,確保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