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 >

      學習類App亂象叢生 商業營銷風氣等亟待監管整治

      時間:2022-06-06 09:48:26       來源:法治日報

      下載的自軟件,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學類App中被插入大量廣告,不僅大大降低了使用體驗,還有一些涉黃涉暴的內容;推送的“免費領取×××”活動等有誘導未成年人充值之嫌……連日來,不少家長就學類App問題向《法治日報》記者吐槽。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改善學類App亂象,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細化相關規定,同時讓行業知曉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去除商業化、娛樂化的氛圍。

      App里聊天忙

      聊天室內烏瘴氣

      河北滄州的吳女士抱怨說,上小學的兒子借著學的名頭下載了一款線上自App,用得不亦樂乎,一段時間后學成績明顯下降。她查找原因發現,孩子根本不是用App學,而是聊天,“我體驗了下這款App,雖然有學功能,但更像一款休閑娛樂App,聊天室里更是烏瘴氣”。

      按照吳女士指引,記者下載這款App打開看到,里面確實有不少“娛樂”功能:自區按照不同學段分布,可以設計自己的形象、裝飾模擬教室、上留言墻等。除了自區,該App還有活動區和睡眠區,在活動區聊天室,用戶可以暢所欲言。

      記者隨機進入一間名為“K歌房”的聊天室,房間里4個人聊得熱火朝天,一名網名叫“水生”的男生提出了談戀愛的想法,隨后借著“真心話大冒險”環節向另一名女生表白。在另一個5人聊天室中,一名叫“南音”的男生正在發言,臟話連篇,并催促在場的其他人和他一同自殘。

      北京初中生“萌萌”告訴記者,這種罵戰在該App的留言墻上更多。記者來到留言墻看到,不少人在此公開對罵,言語十分惡毒;還有很多人在上面留下“交友找我、優質男友/女友”等信息。在“萌萌”提供給記者的一張App截圖上,上面一頁十幾條私信全是想添加她為好友的陌生人。

      “萌萌”說,她的一些同學上了學類App,只是在自室里打個卡,便跑到聊天區和留言墻等處“網絡沖浪”。

      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來,對于學類App,特別是使用人群為未成年群體時,臺方應當提供與此相符的管理服務,不應當用技術中立原則進行抗辯,這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原則,避免監管不力導致功能被濫用。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說,一些學類App的制作者并非教育專業出身,制作的App有很強的商業與娛樂,這不利于兒童的學成長,需要包括臺方在內的社會各方負起責任,共同創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境。

      環環相扣誘導消費

      商業風氣亟待整治

      誘導消費一直是學類App飽受詬病的問題之一。在第三方投訴臺上,許多消費者稱自己在學類App上被“免費領取課程”“一元搶課”等宣傳語吸引,點擊報名后,發現是無休止的推銷。

      記者下載了一款學輔導App,注冊成為一名“六年級學生”。在瀏覽“直播課”欄目時,跳出“一元速搶”六年級高效復特訓課程包的廣告,上面標注著“限量”兩字,點擊進入后還有搶購結束倒計時的提醒。

      就在記者準備退出廣告頁面,按下返回鍵時卻跳出一則提示:“恭喜你,獲得免費資料包,0元立享知識點清單和同步練題”,點擊免費領取后界面跳轉到小程序,彈出一張二維碼照片,需要記者掃碼添加才能領取。掃碼添加后,對方給記者發來三門課程的免費鏈接以及一個抽獎活動鏈接,在琳瑯滿目的實物商品中,記者抽到的獎品為“26節視頻課”,而上述課程根本打不開。

      之后,一名叫“君君老師”的工作人員邀請記者加入課程群,自稱為班主任,要求學員們掃碼上課,直播課的老師講解了兩個解題技巧后,便開始推薦課程產品——從2098元至3798元的學大禮包。上完課,“君君老師”馬上聯系記者,繼續推銷學大禮包。

      記者詢問不買學大禮包能否繼續免費聽課?“君君老師”稱可以繼續免費聽課,但要想系統學,必須繳費,現在下單學大禮包還有優惠。

      次日,在課程群里,“君君老師”反復強調學大禮包的優勢以及優惠力度之大,群里有6位“學生家長”表示已經報名。見記者沒有反應,“君君老師”向記者發來幾則消息,先是告訴記者秋季長期班今天開售,課程名額只剩3個,現在購買享受優惠的同時還有精美禮品相贈,隨后發來兩張介紹課程組合價格的圖片,價格為2098元至3996元。

      朱巍認為,當前學類App的確存在大量誘導消費的情況,這些App開發商把未成年人當作“搖錢樹”,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全,父母在教育上投資不計成本的心理,打著“免費”“一元搶購”的幌子先吸引流量再誘使消費。這一亂象需要及時被整治。

      程方認為,類似“一元搶購”這種商業很強的營銷手段,不應被運用于教育領域,有關部門應針對這類現象加以規制。

      涉黃廣告充斥其中

      影響兒童健康成長

      “好端端的學App,點開全是垃圾廣告。”來自北京朝陽的張先生氣憤地說。他告訴記者,他家孩子經常借助電子設備來學,可一些學類App經常跳出各種廣告,有推銷廣告、游戲廣告等,有的廣告畫面或內容“少兒不宜”,嚴重影響小朋友的身心健康。

      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城中隨機以“學”“教育”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下載了百款學類App,發現張先生所稱的問題較為普遍存在。

      如一款名為“兔小萌兒童樂園”的學App,界面上展示著五花八門的小游戲,內容大多和幼兒識字、開發思維有關。玩這些游戲時,如果想要解鎖某個物品或道具,需要點擊觀看圖標上面的廣告按鈕,記者點擊后彈出的廣告竟然是“同城交友,寂寞可約”,配圖是衣著暴露的女。繼續玩下去,接下來的三條也是此類廣告。

      在這款App的“寶寶看”一欄里,視頻播放時也跳出了廣告,要觀看至少5秒才能跳過。廣告品類很多,有的推薦黃色小說,有的推薦記賬賺錢小程序,還有的宣稱免費領取寶寶生活用品。想要去除掉這些廣告,需用戶開通價格為39元的連續包月會員、198元的包年會員或498元的永久會員。

      在該App主界面的右側,有一個藍色小電視圖標,點擊后界面跳轉到另一個名為“南雅小說”的小程序中,自動推送展示的小說內容十分露骨,包含不少暗示和色情橋段。

      對此,朱巍表示,我國廣告法明確禁止這類涉黃涉暴廣告出現,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有相關規定,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在線教育網絡產品和服務,不得插入網絡游戲鏈接,不得推送廣告等與教學無關的信息。

      程方說,臺方將App的商業放在第一位,就容易導致這類現象,且會愈演愈烈,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大對相關現象的懲處力度,讓這類違法廣告不再出現于未成年人使用的App中。

      完善法律嚴格監管

      多方攜手治理亂象

      對于學類App出現的種種亂象,如何規范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有關部門應當依據已有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對這類App的責任主體進行規范。臺方應當履職盡責,發現問題App及時下架處理,以保障未成年人擁有良好的學環境。

      朱巍說,有關部門應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系統和青少年模式,在技術層面加強對未成年人在使用各類軟件時的保護,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程方認為,改善學類App亂象,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細化相關規定,同時讓行業知曉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多方攜手治理亂象,去除學類App商業化、娛樂化的氛圍。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僅體現在學類App的監管方面,更應該提升全社會的意識,營造‘問題App人人喊打’的局面,從根本上保護未成年人。”程方說。

      標簽: 學習類App亂象 商業營銷風氣 兒童健康成長 色情廣告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