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南華
多年來,科技界對于我國科技評價普遍持批評和否定的觀點,認為阻礙了我國科技發展。其實我們的科技評價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在維護科技秩序、促進科技發展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否則無法解釋這些年我國科技上的巨大進步。
(資料圖)
影響我國科技發展的遠不止評價體系這一個因素,我們需要認識到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包括科研人員的職業精神、科研文化,以及國家和科研單位的管理能力、評價能力等。
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以下簡稱數學院),我們意識到這些問題后,重視激發科研人員的雄心和潛力,明確個人的角色和職責。我們對科研人員提出了要求—— 一生做出一項工作即可,比如馮康的“有限元法”、吳文俊的“吳方法”或陳景潤的“1+2”,做出自己的學術名片。
我們在數學院發送給新員工入職的歡迎信中,說明在這里工作的意義和要求——這份工作不僅用來養家糊口,更關系到國家數學和系統科學發展,強化科研人員的榮譽感與自豪感。這里的工作要求更高的職業標準和職業精神,達到更高層次水準,有更多獨創性研究。
在管理和文化上,數學院為科研人員營造好的環境。現在有比前輩更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但在很多方面沒有達到前輩的高度,包括學術成就、精神、骨氣和影響力等。為此,作為舉措之一,我們開設“人與事”專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前輩事跡,傳承和發展數學院的學術價值和學術文化體系。
一家單位精神文化的建立,還需要資深科研人員的言傳身教。數學院注重引導資深科研人員培養后繼、甘為人梯。年輕的科研人員需要足夠的關心和支持,因為他們在激烈的競爭和自身的追求中,有著很大壓力和各種復雜情緒,其學術成長和發展需要資深人員真誠的扶持幫助和有針對性的指導。
對于科技評價,數學院完善自主評價機制,評價不“貼標簽”,以發展潛力為主要評價標準,即重點關注做了什么好的工作、將來的發展態勢如何、工作時是否處于最好的狀態。
數學院建立了與數學科學發展相適應的、規范合理的評價機制,包括以代表作、國際同行評估為核心的全周期評價體制;將科研人員的職責系統化、制度化,明確評價導向,建立適應基礎數學、應用數學、數學交叉學科不同特點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建立打破“崗位”“帽子”和“年齡”壁壘的人才遴選與激勵機制,加大對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勇于攻堅的科研人員的支持和激勵。
此外,很早以前,數學院就率先實行研究生數學學科學位對發表論文數不作具體要求的規定,而是通過學術報告、研討和答辯環節判斷其學術水平和成果本身的重要性。
評估后合理使用評價結果,強化正向激勵作用。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績效獎勵,完善考核結果反饋機制。學術評價改革為數學院帶來了科研新氣象,科研人員能否做出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原創性工作成為了新的“指揮棒”,改革還帶動了數學院人才引進。如今在外界,數學院已形成了“數學院給青年學者提供優越研究條件”的名聲。
改善中國科技界的國際話語權、學術地位和聲譽并不容易,但應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一步步改變,使得未來原創的學術、文化從中國本土生長出來,持續發展并不斷壯大。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院長,本報記者韓揚眉采訪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22-09-3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