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全球短訊!古城治水的“尖板眼”

      時間:2022-09-29 19:49:49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向 珊


      (資料圖片)

      安徽六安,是一座千年古城,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是革命的搖籃。

      安徽六安,也是一座水城,地處長江與淮河之間,市內有三湖六庫以及淠史杭灌區干渠等多條河流縱貫而過。

      近年來,這座古城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治水方面趕起“時髦”,以“彎道超車”之勢煥發出綠色生機。

      污水也是“資源”

      信嗎?曾經讓人避之不及的生活污水,在六安也能當“寶貝”。

      以往,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后,經過去除雜質泥沙、脫氮除磷降碳、去除特定污染物三級處理,達到一級A出水水質,就能排入河道。讓生活污水變干凈,是污水處理廠的“及格線”。然而,六安鳳凰橋污水廠不滿足于做一名“合格生”,而是要爭當降耗減碳的“優等生”。

      這一動力源自曲久輝等6位環境領域知名專家“建設面向未來的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的倡議。2014年,專家們聯合撰文發聲——“用5年左右時間,建設一座(批)面向2030~2040年、具備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應包含但不限于以下4個方向的追求:使出水水質滿足水環境變化和水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的需要;大幅提高污水處理廠能源自給率,在有適度外源有機廢物協同處理的情況下,做到零能耗;追求物質合理循環,減少對外部化學品的依賴與消耗;建設感官舒適、建筑和諧、環境互通、社區友好的污水處理廠。”

      專家們認為,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效能相對較低,污水中蘊藏的資源尚未被開發,未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功能不再是單純地削減污染物,還要發揮低碳處理、能源開發和資源回收等價值。

      受此啟發,三峽集團在對六安鳳凰橋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改造時,提出面向未來的新型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的轉型要求,預計實現廠內50%能源自給,全生命周期降低30%碳排放。

      在六安鳳凰橋污水處理廠,“水質永續、資源循環、能量自給、環境友好、適應靈活、智慧融合”的建設理念赫然醒目,顯示非凡愿景與進取心。

      如今,鳳凰橋污水廠的污水不再是“廢水”而是“寶貝”,主要通過兩條路徑實現。一是污泥資源化之路。經初次沉淀、生化池脫氮除磷的污水,通過二次沉淀進行泥水分離,此時,表面的清液溢流到下一環節,底部富含有機物的剩余污泥被輸送至污泥處理廠進行厭氧發酵,最后經過充分脫水之后,打包作為營養土回用。二是污水資源化之路。污水在完成場內所有凈化流程排入河道前“兵分兩路”,一路排向附近的鳳凰橋濕地公園,為其進行生態補水打造水景觀;另一路則通往鳳凰橋中水廠,再處理后作為華電六安電廠的循環冷卻水使用。

      同時,污水處理技術也迎來革新。以六安鳳凰橋污水處理廠二期為依托,三峽集團開展了深度脫氮除磷技術、新興污染物去除技術、污水能源與污泥能源開發技術、節能降耗運行優化與高效控制技術等技術攻關,推進減耗降碳和污水資源化利用。

      修管道用“微創術”

      在六安的街頭小巷,一條渾身長滿“觸角”的銀色燈架定時“出沒”,并以100米/天的速度向前“挪動”,給道路下方的排水管網做著“微創手術”。

      城市排水管網,肩負著城市污水、雨水排放等重要功能,是城市“地下生命線”。但由于年久失修導致的老化、破損、腐蝕、滲漏等問題,管網往往成為城鎮排水系統的短板弱項。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中的城鎮污水治理項目,大部分涉及管網的修復改造。

      通常管網修復是做“外科手術”,即“開膛破肚”式的開挖式修復,容易破壞路面,晴天時灰塵滿天飛、雨天則泥漿遍地跑,影響交通和市容市貌。

      在六安實施的紫外光固化修復“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特點。它將浸漬了光敏性樹脂的軟管拖入待修復的管道內,再向軟管內注入壓縮空氣,使軟管緊貼管道內壁,最后放入紫外光燈架照射,使樹脂在管道內部固化,形成一段高強度內襯管。施工結束后,路面干凈整潔。

      “只需借用管道兩端的檢查井,就能在破損的管網內‘做’一根新管,不用挖開路面,一天內可完成大約100米的修復施工。”項目管理人員介紹,“尤其是直線型管網,很適合采用一體成型的修復方式。”

      管網“微創術”,學名叫非開挖修復,是三峽集團在長江大保護管道修復中采用的一項新技術,它可以在不開挖或少開挖路面的情況下,利用原管位資源,采取相關修復技術使管道恢復正常功能,對地面、交通、環境以及周圍地下管線等影響較小,成本更低,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城鎮污水治理的核心是管網,管網破損、混錯接將造成污水外滲污染環境、污水收集率低、污水進廠濃度不達標、城市‘內澇’等各種問題。將所有污水納管,保證污水不外滲,河道、地表、地下水不流入污水管道,才能確保污水管的截污功能真正有效。因此,完善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效率的關鍵。”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技術中心周小國說。

      此外,江西九江、安徽蕪湖、湖南岳陽、湖北武漢等長江沿線城市也采用了非開挖管道修復。截至2022年5月,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中,設計修復管網長度約6萬公里,其中開挖修復約占12%,非開挖修復約占88%。

      水管家有一顆“智慧大腦”

      管家,可以幫主人分憂。如果城市有一位“水管家”呢?

      設想一個場景——假期來臨,天氣晴朗,六安中心城區大量居民返鄉過節,用水量增加,自來水廠供應不及。“水管家”下達調水指令,召集鄰近的自來水廠前來“增援”,緩解供水壓力。同時,“水管家”還會根據供水量實時估算排水量。供水量陡增,排水量大概率也會提升,若超過片區污水廠收水量,“水管家”便會指揮污水經過貫通的網線去往另一座污水廠,確保城市正常“代謝”。

      如臨下雨,15分鐘后,集控中心大屏上將生成降水模型,“水管家”能根據地表水流向,預測哪個區域容易積水,提前做好預案,發布指令打開相應的排澇泵,并“擰開”城內河道排水閥門,騰出庫容,避免水勢兇猛造成內澇。若管網中某處監測點水位異常,可能存在淤堵,“水管家”會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安排搶修。

      如此“運籌帷幄”的調度要想實現,必須基于涉水資產全域一體化的布局,以及智能傳感、監測等信息化技術的賦能。六安市政府委托三峽集團統一管理調度供水、排水、管網、防洪排澇、河流湖泊等涉水設施,六安“水管家”正在發揮作用。

      如今,“水管家”的“智慧大腦”正逐步發育健全,其背后的支撐是三峽集團實施的智慧化管理和調度技術研究,包括水系統監測感知體系及裝備、城市水務模型與算法、城市水務智慧管控和調度技術、污水廠智能運行機器人、管網運行問題診斷及溯源技術、智慧水務集控模式及平臺構建技術研究等。

      這些前沿技術得到應用后,小到一個污水廠,能通過精準曝氣、精準加藥實現遠程運營、節能降碳、降本增效,大到一座城市,通過供排一體、廠廠聯動、廠網聯動實現水的智慧調度和智慧城市構建。

      “一座健康的城市,既不能缺水,也不能內澇,更不能臭氣熏天。水就像城市的血液,暢通的血液循環是城市健康綠色發展的基礎。”三峽集團長江環保集團信息中心主任李銘說:“智慧水管家依托信息化手段,通過‘一張網’,對城市涉水設施實現控制智能化、數據資源化、管理精準化、決策智慧化,重構城市水系統,最終實現智慧城市的構建。”

      武漢方言中,將與眾不同的稀罕東西喻為“尖板眼”。而六安的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為排水管網做的“微創術”,以及有著“智慧大腦”的“水管家”模式等,又何嘗不是古城治水實踐的“尖板眼”呢!

      標簽: 三峽集團

      消息推送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