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西省瑞昌市岷山鄉平安樓,工作人員正通過監控攝像系統密切關注著全鄉重點區域、重要路口、關鍵點位的安全防范情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來,平安樓里新配備的監控攝像、應急廣播、云視頻等科技設備,讓全鄉居民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時有了安全保護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江西歷來是全國遭受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100億元。在歷時3年多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中,江西獲取全省災害風險要素數據2000多萬條,基本摸清了全省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
摸清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后,普查數據如何應用?如何推動風險治理向事前預防轉變?近日,記者走進江西展開采訪調研。
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去年3月中旬,正值春耕期,江西經歷連續四天的低溫陰雨過程。許多農戶通過“江西微農”微信公眾號等直通式氣象服務平臺收到了來自江西省氣象局的氣象服務信息。結合普查成果,一系列農用天氣預警預報產品“面世”,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精準的氣象服務。
氣象災害對糧食安全影響重大。江西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杜筱玲告訴記者,氣象工作人員利用暴雨、低溫、高溫等歷史特征值統計和致災危險性評估等普查成果,加強糧食生產和氣候適宜性、氣象災害等氣象因素研究,保障了糧食安全。
截至目前,江西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共收集全省11個設區市110個縣(區)暴雨、干旱、臺風等9個災種257種調查數據266133條。除了保障糧食安全,普查成果還應用在開展強降水省級6小時風險預警、市級3小時風險通報、縣級1小時風險叫應服務,圍繞交通、電力、能源三個行業研發本地特色氣象災害風險預估產品等方面。
江西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詹豐興表示,普查成果多元化應用,為政府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權威的氣象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森林火災也是江西主要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之一。江西的森林覆蓋率為63.35%,位居全國第二,是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然而,據統計,1990—2022年,江西省共發生森林火災8700余起,受災面積近5萬公頃,造成經濟損失20多億元。
普查后,森林火災防范如何有效開展?江西省林業局第一次森林火災風險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江西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賓告訴記者,基于普查數據研發的全省森林火險等級算法模型,可預測全省未來一周的森林火險等級。在巡林護林中,加密對高火險區域巡護頻次,最大限度降低了森林火災發生概率,提高了護林巡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數據顯示,2022年,通過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讓等防災措施,江西省共實現25次成功避讓,位居全國第二,避免可能傷亡人員155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6萬元,有效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助力防汛工程建設
從長江瑞昌段梁公堤4號亭望去,長江上運輸貨物的船只川流如梭,堤壩內不遠處是密集的廠房和居民區。梁公堤是瑞昌市19.5千米長江岸線的防洪基礎設施之一,保護著九江市、瑞昌市、柴桑區83.84萬人的安全。
“近年來,通過修堤筑壩和除險加固,防洪堤壩管護水平和擋潮治澇能力進一步強化。”瑞昌市碼頭鎮人民政府鎮長袁志鋒告訴記者,根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人口分布數據以及規范要求,碼頭鎮對重點堤段、歷史發現過險情隱患的堤段以及重點部位穿堤建筑物風險隱患進行分析排查,細化完善防汛綜合風險圖。
對江新洲大堤除險加固,提高抗御洪水能力;升級改造電排站,單日降雨量在100毫米時,確保雨水24小時全部排出;建立數字化系統和四級防汛體系,實時監測降雨量、水位變化、防汛物資儲備等情況,科學精準為各項災情研判提供幫助……近一段時間以來,江西省九江市江洲鎮也開展了一系列防汛工程建設。
江洲鎮位于贛、鄂、皖三省交界的長江中心,被江水環抱。風險普查發現,這座長江第三大島周圍均為沙質土壩,極易發生堤岸塌、泡泉、管涌和內澇等自然災害。
“作為洪澇災害多發地,自然災害風險普查關系到江洲全鎮3.2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排查,我們發現了問題,排除了隱患,為江洲鎮百姓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堅強的保障?!苯捩傸h委副書記、鎮長汪子峰說。
筑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
在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區,地震紀念廣場紀念塔前,一場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活動吸引了不少社區居民參加。2005年以來,瑞昌市發生了4次有感地震,其中2005年的地震達到5.7級,瑞民社區就是災后重建的安置點。
2020年,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了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活動。普查為瑞民社區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建立了脆弱人群信息庫、制定了幫扶措施、落實了幫扶責任人;安裝了應急喇叭、氣象預報顯示屏,設置了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欄;每年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應急逃生、急救、消防演練。
江西省普查辦常務副主任、江西應急管理廳二級巡視員陳勇介紹,一系列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增強了社會各界對普查的知曉度、認同感和參與度,也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公眾的災害風險防范意識,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得以筑牢。
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內容
(記者 姚亞奇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