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型的鋰電池負極集流體材料,復合銅箔正有望迅速打開市場。
7月27日,深圳市寶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明科技公司)(002992.SZ)發布公告稱,公司與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項目投資合同》,合同約定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鋰電池復合銅箔項目,項目總投資為60億元,主要生產鋰電池復合銅箔。
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為50億元,流動資金10億元。項目一期投資11.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為10億元,租賃廠房進行生產。項目二期投資48.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為40億元,購地進行生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受消息提振,7月27日當天A股收盤時,寶明科技股價報收28.98元,較上一交易日上漲2.8%,公司目前市值為53.6億元。
據了解,鋰電池的傳統負極集流體材料是電解銅箔,其在鋰電池的成本占比約在9%—15%。近年來,電池用銅箔行業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步飛速發展。據中銀電新估計,2025年全球鋰電銅箔需求量將達到76.82萬噸,2020-2025年均復合增速為29.3%。到2025年全球鋰電銅箔市場空間有望達到580億元,其中6μm銅箔有望達到304億元。
通常而言,一條傳統的電解銅箔產線的擴建周期為1-2年。盡管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銅箔企業大幅擴產,但國內銅箔供需缺口持續存在。
而復合銅箔,是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材質作為基礎材料,在其兩面采用先進工藝沉積金屬銅制成的一種新型材料,能夠替代目前的電解銅箔用作鋰電池負極集流體。
在制作工藝上,復合銅箔與傳統銅箔有較大不同。傳統的鋰電銅箔主要是通過電解工藝生產而成,而復合銅箔是在基材厚度3-8um的PET或PP等材質表面,采用磁控濺射的方式,制作一層30-70nm的金屬層,實現基材表面金屬化。其后通過水電鍍增厚的方式,將金屬層加厚到1μm或以上,制作總厚度在5-10um的復合銅箔,用以代替4.5-9um的電解銅箔。
中金公司研究部的報告指出,相對于傳統銅箔,復合銅箔具備三大優勢:低成本、更安全和高能量密度。首要優勢是低成本。復合銅箔對銅材價格敏感度更低,原材料成本占比約40%—50%,低于傳統電解銅箔的78%,按照當前銅價估算,量產后復合銅箔單位生產成本約為3.1元/m2?左右,隨著設備環節的技術進步,成本仍有較大下降空間
其次,材料更安全。復合銅箔的材料中間為有機絕緣層,當發生短路時,能夠從材料層面降低或切斷短路電流,提升電池的安全性。例如當局部短路時,較薄導電層的熔斷可實現局部電流“點斷路”,降低短路熱量;而當大面積短路時,絕緣有機層提供較大的電阻,此外有機層熔點低、受熱易收縮坍塌,可切斷短路電流,防止熱失控。
再次,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高分子有機材料密度更低,可大幅降低復合集流體重量,并提升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在總體厚度基本不增加的情況下,復合銅箔比傳統電解銅箔集流體的重量減輕了將近60%。比亞迪公司的一項復合銅箔的專利顯示,其采用3μm PP材料上下各鍍1μm銅的復合集流體,相比6μm電解銅箔,電池重量能量密度可提升3.3%。
但由于有機薄膜材料和金屬銅的特性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如何實現材料間的良好結合力,并確保好的導電性能以及表面無缺陷等要求,都是工藝技術的難點,對生產設備提出了極高要求。此外,據中金公司研究部測算,在目前復合銅箔尚未實現量產的情況下,其成本仍然比傳統電解銅箔高11%左右。
盡管如此,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鋰電池行業快速增長的需求,鋰電集流體正向著更薄、高抗拉強度、高延伸率和更低成本的方向發展,這都為復合集流體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新空間。
據中金公司預測,隨著技術的成熟,到2025年復合銅箔工藝在國內的滲透率有望達到23%。
寶明科技跨界惹爭議不過,在寶明科技發布投資公告后,卻引發了不少爭議。據了解,深圳市寶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主業為LED背光源和液晶面板玻璃,此前和銅箔行業無任何交集。根據公司網站介紹,公司主要從事LED背光源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以及液晶面板玻璃深加工業務,主要產品為LED背光源和電容式觸摸屏兩大類。
有市場人士表示,復合銅箔是當前銅箔行業最前沿的方向,傳統銅箔企業都沒有項目投產,寶明科技剛介入就投資60億,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公司的技術、設備從何而來?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電子銅箔材料分會秘書長冷大光則對媒體表示,現在銅箔的主流產品仍然是電解銅箔。目前在國內的銅箔企業中,僅有科創板銅箔龍頭嘉元科技對外透露了2100萬元的復合銅箔研究計劃。“
寶明公司的經營和資金狀況也引人擔憂。2021年,寶明科技營業收入為11.15億元,同比下降19.08%;總資產為23.5億元,同比下降9.34%,凈利潤虧損3.54億元。2022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2.55億 元,同比增長9.73%,而凈利潤則虧損2502.21萬元。
資金方面,公司一季度賬上的貨幣資金為2.37億元,短期借款為1.93億元,此外還有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59萬元。如何籌措60億元的資金或許是公司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