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字節跳動考慮出售得物少數股權的傳聞,讓自稱“年輕用戶潮流風向標”的得物登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與之同框的,還有用戶高漲的質疑聲浪,以及各大投訴平臺上不斷出現的得物身影。
鑒定水平受質疑
中國商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查詢得知:得物投訴量高達16.15萬件,目前仍有3萬余件投訴處于“處理中”狀態。
記者梳理發現,用戶的投訴集中在得物以假冒偽劣充數、鑒定錯誤、售后服務差等問題上。得物買家趙先生告訴記者,“我遇到過拿修復鞋當做新鞋賣的情況,跟客服屢次交涉無果,在投訴平臺上看到不止我一個人有這種遭遇。”
2022年1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了直播電商產品質量的調查結果。當時,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各大電商直播平臺進行抽檢,其中不合格率最高的就是得物,不合格率高達50%。
除了被買家質疑以外,得物的鑒定標準也多被賣家詬病。得物官網顯示,所有在平臺上出售的商品都會經過逐件查驗和多重鑒別,確保是全新正品的才會出售給買家。但得物的鑒定標準真的可靠嗎?得物賣家周先生表示:“目前市面上沒有100%靠譜的鑒定標準,得物對于個人賣家的商品鑒定會比較嚴格,有時候一點細微的瑕疵就會不予通過,但許多買家收到的商品卻有不同程度的瑕疵,這難免會讓大家對得物的‘鑒定標準’產生不信任的情緒。”
電商零售專家莊帥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任何球鞋交易平臺都會出現假貨問題,得物的解決方法是引入鑒定模式。鑒定模式本質上沒有問題,但得物同時又拓展了“炒鞋”的模式,許多黃牛和私人賣家會通過個人入口提供限量鞋款,這些鞋款的鑒定都由得物負責,而很多鑒定師并不是得物招聘的鑒定師,他們有些來自第三方機構,或者是個人鑒定,鑒定人員及機構的資質情況難以保證,就會出現鑒定標準不統一、真假商品混雜等問題。
用戶數量難增長
公開資料顯示,得物的前身毒App于2015年上線,其主要為男性消費群體提供球鞋咨詢信息分享和有償鑒定服務。2017年,得物App上線交易功能,開創了“先鑒別,后發貨”的交易模式。
資深球鞋收藏家王先生告訴記者,得物的商業盈利,主要來自于向買賣雙方的交易收費,具體包括技術服務費(商品價格5%)、轉賬手續費(商品價格1%)、查驗費、鑒別費和包裝服務費,整體抽傭比例在10%以上。消費者如果想要鑒定在其他渠道購買產品的真偽,也要向得物支付鑒定費用。
海豚智庫榜單數據顯示,2020年,得物GMV(商品成交金額)為500億元,同比增長92.3%;2021年,得物GMV增至800億元。前期憑借專業化鑒定的優勢,得物的商品品類從鞋類擴展到包括服裝、箱包、美妝、配飾、潮玩等其他產品。王先生表示,得物貨源渠道增多,但對于買家而言,他們無法自己來分析商品的好壞,只能依靠得物平臺的鑒定與篩選結果。
巨大的成交量給得物的鑒定團隊帶來更大的壓力。莊帥告訴記者,得物的品控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其鑒定模式并不能讓消費者得到很好保障,同時,消費者支出本身也在收縮,他們會把錢花在性價比更高的綜合平臺上,這也導致得物正逐漸失去鞋圈忠實用戶的信賴。此外,在潮流電商領域的垂直發展也讓得物獲取新用戶的難度和成本增大,目前,其用戶數難以支撐起平臺的經營。
App Growing數據顯示,2022年6月,得物位列應用推廣榜單第11名,排在淘特、抖音短視頻之后。莊帥表示,得物要想吸引新用戶,依然需要投放大量廣告。垂直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到達瓶頸期,發展速度放緩,未來增長空間收縮。
7月19日,記者就相關問題致電得物,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社區發展成關鍵
在潮流電商賽道上,除了得物、小紅書以外,還有抖音盒子、態棒、網易美學、多潮、逛逛等平臺加入競爭。在電商平臺快速變革的當下,得物如何保持潮流電商的領先地位?
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商從業者告訴記者,得物歸根結底是要用文化認同和品牌共識來吸引和滿足消費者的,一要解決用戶數量與活躍度問題,加大營銷投入,但獲取流量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二要解決質量問題,加大職業鑒定師的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力度,同時提高售后服務質量;三要破除刻板印象,得物依靠潮鞋發家,因此,在大部分用戶的認知里,得物依然和潮鞋牢牢綁定。只有深化社區屬性,提升平臺的粘性,才能爭奪年輕用戶。
據了解,得物于2021年11月公布了“潮流主場計劃”,將重心重新放回了社區。在未來一年的時間里,得物將在App社區投入3.2億現金、200億流量和11項專項政策,用來扶持內容創作者。創作者們在平臺上分享穿搭、曬單等,并在帖子里附上商品鏈接或標簽,通過社區內容種草引導用戶進行下單購買。
記者梳理平臺內容發現,得物社區的用戶活躍度并不高,大部分帖子的點贊量在十位數到百位數之間,很少有千位數的點贊帖出現,這與同做社區運營的小紅書平臺上的高點贊量形成了鮮明對比。
“目前得物社區能輸出好內容的人不多,缺乏優質內容沉淀和有效的激勵策略。”莊帥表示,得物維持內容輸出需要運營成本,而客戶本身的遷移成本高,得物社區內容沒有做到差異化競爭,就很難培養起其他平臺用戶對得物的忠誠感。從目前來看,得物想從過去“重交易鑒定,輕社區分享”的模式,慢慢向“社區增加消費者黏性,為商業平臺交易引流”過渡還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