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某單位負責實習生簡歷篩選工作的楊潔(化名)向記者爆料稱,她在招聘郵箱中發現了一條廣告信息,其中提到對方的公司可以提供優質實習生,基本都具有知名高校留學背景,如果成功輔導學生入職實習,可以每人次給付8000元輔導費用。正值暑假,不少準畢業生們計劃利用這段時間到企業實習。記者發現,原本積累工作經驗的實習機會,卻被“明碼標價”。“實習內推”在電商平臺也已成為一種商品。(8月2日《北京青年報》)
近幾年,媒體頻頻曝光“實習內推”的灰色產業鏈。在電商平臺上以“實習內推”為關鍵詞搜索,這些在售商品往往描述為“互聯網大廠名企實習”“背景提升”“內推”等字樣,宣稱提供“四大名企內推”“保offer”“1V1跟進”等服務。有商家介紹,內推實習分遠程和實地兩種,遠程實習在無工資的情況下,實習一個月需付費六七千元,實地實習相對較高。如需要轉正,機構可以幫忙推薦有留用機會的公司,費用相對更高,“全職要六七萬”。
表面上看,付費“實習內推”是一樁“公平買賣”。對準畢業生來說,都希望有一個好的實習機會,尤其是高校畢業生規模屢創新高、面臨就業難的背景下,要獲得知名企業的實習機會更是非常難得。花錢搞定一份不錯的實習,增加簡歷的含金量,可以為求職或留學加分,算是物有所值。對出售實習機會的機構來說,在實習崗位供需不匹配的情況下,以支付和收取“輔導費用”的形式,購買內推資源、販賣實習機會,這也是一種商機與共贏。
顯然,在“實習內推”這條產業鏈上,有中介公司或平臺商家、企業內部少數員工及想要實習機會的大學生。“實習內推”之所以成為一種商品,企業內部少數員工和中介公司合謀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利用信息差大做“灰色生意”。有媒體曾披露一家金融企業,其實習崗位要求具有“證券、基金、投行等專業優先”,但是金融企業員工通過內推的方式,可以將不學這個專業的大學生,“包裝”成為有這方面經驗,并推薦其成為企業的實習生。
事實上,無論是在校生實習還是畢業后正式入職,實習單位及用人單位都不得向實習生或求職者收取費用。這種的明碼標價的“實習內推”絕不是普通的交易行為,而是極大地破壞了實習生態和就業市場,也讓實習生或求職者權益難以保障,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會遭遇到一些詐騙行為。對此,有關部門早已明令禁止:不得通過中介機構或者有償代理組織學生實習,學校和企業不得違規向學生收取費用,嚴禁以營利為目的違規組織實習。
因此,斬斷“實習內推”產業鏈,需要凝聚合力、多管齊下。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實習和就業市場的監管力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嚴查重處違規違法的平臺商家或中介機構。另一方面,對學校和企業來說,必須強化內部管理,守住合規底線,嚴防把學生和內推資源“兜售”給平臺商家或中介機構,同時不妨著眼長遠,校企聯手打造實習、就業平臺,著力解決招聘崗位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崗位。
對畢業生及求職者來說,也應多些防范意識,尤其對機構或商家提供的“捷徑”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打鐵還須自身硬”,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才能贏得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