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糧食安全是關系國運民生的壓艙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連年豐產的背景下,我國為何還要強調種源技術攻關、加快推進生物育種?我國高質量小麥品種的培育及推廣使用情況如何?就此,光明網采訪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
光明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方案,也啟動了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現在我們的主糧品種已實現100%的自主率,為什么我們還要加快生物育種?考量是什么?
劉錄祥:用生物育種的手段去加強增糧或育種工作,其實里面有一個質和量的關系,我們國家糧食的生產總量,已經超過人均483公斤,高于世界平均安全線。但我們在吃好的問題上,或者說糧食質量上還有很大差距。我們的優質水稻、優質小麥占比較低,必須通過一些新技術手段來加快品質改良;此外,我們要特別重視作為飼料糧的玉米和大豆,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產量更高、質量更高的油料作物。
我們只有采取生物育種,通過先進技術單項突破,并與常規技術有機結合,才能快速培育出更高水準的優良品種,使作物的質量、產量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我相信通過這些項目、行動的實施,能更加強化我們國家種業基礎,從科技角度支撐糧食安全。
光明網:據說相比于生物育種水稻,小麥育種更為困難,這個說法對嗎?我國在小麥育種方面有哪些創新攻關?
劉錄祥:小麥基因組比水稻大得多,因此在基因組的研究方面水稻遠遠領先于小麥。水稻的基因組圖譜在2000年就發布了,小麥則到了2018年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基因組序列圖譜。但從2018年以來,我國小麥的基礎研究突飛猛進,通過大量基因資源的深度解析和基因克隆,我們在生物育種技術應用方面快速追趕。
目前我國小麥研究還有一個計劃,就是要把野生種源基因中的有益基因及近源物種的有益基因,如抗逆性、抗病性,通過普通雜交或遺傳工程的辦法,盡快導入到普通小麥里面,讓小麥作物在應對病蟲害、氣候災害面前更進一步。這一方面的研究是比較成功的,目前我們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已經創造了一系列有巨大突破的育種材料,相信這些材料在小麥的綜合生產能力改善過程中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明網:目前來講我國有哪些高質量的小麥品種已經投入使用?
劉錄祥:我們國家目前審計的小麥品種大概有三四千個,2022年的國審品種已達176個。過去我們是以糧為綱、增加產量的這一目標發展,大量品種都是產量提高改進型的品種。近幾年來,隨著科技布局的變化,特別農業農村部實行良種攻關背景下,我們的優質小麥育種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
例如,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培育的中麥578就是一個強筋又高產的品種,2020年我們在河南省修武縣進行驗收的時候,就創下了畝產845公斤的高產記錄。還有山東省農科院培育的濟麥44也是一個高產與優質結合比較好的強筋小麥品種。此外,小麥還有主產長江中下游的弱筋小麥,可適用于做糕點、餅干,這類小麥目前也有非常優秀的揚麥系列等。當前還有一些新品種正在國家區域試驗田,都是面向品質改善這一訴求,相信我們的優質化率在未來3到5年會有一個大幅提升。(宋雅娟 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