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因 知
打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非常重要。
近日,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據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創新是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方案》提出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等10項具體行動。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由路徑。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化,在此期間,由于氣候變化等因素變得日益復雜,越來越多的“陣痛”將會出現,這些“陣痛”只有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才能得到舒緩,并在舒緩的過程中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富煤貧油少氣”,工業化、城鎮化仍在發展過程中。因此,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工程和長期任務,不可一蹴而就。科技創新將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改變生產要素的運行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碳排放量持續降低。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發達經濟體大多是在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時實現碳達峰的。因此,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前,要克服碳減排約束與未來經濟增長空間之間的矛盾問題,只有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才能解決。實現碳達峰的主要途徑是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和持續的節能減碳等,而實現碳中和的挑戰更大,需要出現能源革命、綠色革命和顛覆性的技術,這同樣有賴于持續深入的科技創新。
在我國各地探索減碳發展路徑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批新概念和新技術,如“雙碳大腦”“零碳工廠”“虛擬電廠”等,均代表了科技創新的活力。但我國當前生態環境的一些關鍵技術領域仍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在碳捕捉、節能減排、能源結構、能源安全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活動仍面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已將科技創新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規劃,并給予資金支持,對碳減排技術路線進行系統研究和部署。我國應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更充分的頂層設計,比如,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及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完整的低碳技術創新研發體系,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碳交易市場和碳稅等相關制度,并通過政府采購低碳產品、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低碳知識產權價值的實現,建立起科技創新的良性生態鏈。
而從技術層面看,雖然重要行業和關鍵部門均已有較為成熟的低碳技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支撐,多部門協作推廣氣候友好型技術的體系已經建立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技術創新體系仍不夠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核心技術儲備不足,面臨著一定的“卡脖子”風險。所以,我國必須提高總體的技術重視程度和研發投入力度,進行超前布局,重點規劃,加快制定和落實相關方案和路線圖,全面提升碳中和技術創新水平和能力。
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就在前方,現在要做的,就是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堅決打好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