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7日電 (馬帥莎)9月17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此次任務距離乘組首次出艙活動只過去16天,創下中國航天員兩次出艙活動間隔時間最短紀錄。“神十四”乘組短期內再出艙有何考量?此次出艙有何新任務?
(相關資料圖)
第二次出艙為何僅隔16天?
此次任務是航天員蔡旭哲首次執行出艙任務,就在蔡旭哲打開出艙艙門的一瞬間,問天實驗艙上的全景攝像機捕捉到曙光初現、太陽升起的絕美畫面,留下出艙時刻“名場面”。由于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口朝向地球,航天員上半身探出出艙口時,頭頂便是地球,看上去如同“倒立”在地球上方。
據了解,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均執行了兩次出艙活動,每次間隔一個多月,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兩次出艙僅隔16天,緊密的出艙安排引起外界關切。對此,專家指出,這與中國空間站的任務規劃有關。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的消息,夢天實驗艙將于10月發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專業副總師潘順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夢天實驗艙發射前,空間站組合體還要進行轉位工作,轉位之后空間站將呈“L”型構型,相較而言,目前的“一”字形構型更適合出艙。
另一方面,兩次緊密的出艙任務可驗證中國空間站的高頻度出艙各系統協調配合能力。潘順良強調,常態化出艙是空間站必須具備的能力,它需要航天員與地面飛控人員熟練掌握出艙各項準備工作,多次演習演練,達到天地默契配合,其中涉及艙內外協同,空間站系統與地面航天員系統、飛控系統、測控通信系統的天地協同等。
“尤其是中國空間站進入運營階段后,可能還需要把天和核心艙的太陽翼轉移到實驗艙兩邊,這實際上需要常態化的多次出艙。”潘順良說,短期內兩次出艙也是對未來出艙活動進行提前演練驗證。
雖然間隔時間短,研究團隊仍然根據上一次出艙經驗,對此次出艙活動進行了優化設計。例如,“神十四”乘組首次出艙時,發現出艙通道空間變大、安全繩加長會影響艙內外的物品傳遞,此次任務中,研究團隊及時作出了改進。
兩個“首次”筑起航天員艙外安全防線
本次出艙活動歷時約5個小時,其中包含兩項新任務,首次完成艙外助力手柄安裝、首次進行艙外救援驗證。
作為應急使用裝置,艙外助力手柄安裝在出艙口環形扶手旁,它主要用于應急開門,相當于一把門外的“鑰匙”,是保障航天員艙外安全的一道防線。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局高級工程師肖莉介紹,航天員通常是從艙內開門,然而當航天員需要異艙進站,比如在應急情況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返回,就可以利用這把“鑰匙”從艙外打開艙門。
艙外救援驗證則是為了應對航天員在艙外作業時可能遭遇的意外情況。其間,一名航天員需要沿著艙壁攀爬,將另一名模擬“失去行動能力”的航天員帶回艙內。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王春慧表示,這一過程中,主動施救的航天員既要防止自己飄走,還要防止“失能”的航天員飄走,他需要一邊拉著同伴,一邊倒騰安全繩回到艙內,非常辛苦。
王春慧指出,移動過程中,兩名航天員以何種方式連接最合適?主動施救者應該如何拖拉,使被救的航天員不至于磕碰到艙壁?施救的航天員如何抓握扶手最高效可行?這些都需要在真正的艙外環境下進行驗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