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張智團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教授劉元淵團隊以及安徽醫科大學副教授陶文娟團隊合作,揭示了聲音鎮痛的關鍵因素及神經機制。7月8日,相關成果在《科學》上發表。
早在1960年,《科學》就發表過一篇論文,指出在牙科手術過程中,音樂能夠調控病人情緒,即使是噪聲——例如手術電鉆的聲音,也能產生鎮痛效果。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聲音減輕疼痛的關鍵因素以及聲音影響人類大腦從而減輕疼痛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給爪子發炎的小鼠播放3種不同類型的聲音,分別是舒緩的音樂、不協調的音符以及白噪聲。結果發現,這3種聲音以低強度(大約是耳語的水平)播放時,均能有效緩解小鼠疼痛,而以高強度播放時則無明顯的鎮痛效果。
有研究假說認為,聲音的鎮痛效果可能與治療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研究人員又將小鼠放在背景聲音強度不同的環境中,發現高出環境噪聲約5分貝的聲音能有效緩解小鼠的疼痛。
“令人驚訝的是,對小鼠而言,聲音與環境噪聲之間微弱的聲強差對聲音的鎮痛作用至關重要,而不是聲音的旋律?!闭撐牡谝蛔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特任副研究員周文杰說。
為研究聲音發揮鎮痛作用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利用病毒作為神經示蹤劑,對小鼠的聽皮層(聲音處理的最高級大腦中樞,會對聽到的聲音進行精細分析)輸出進行了全腦追蹤,發現聽皮層神經元大量投射到軀體感覺丘腦(負責接收來自身體的感覺信號,包括疼痛),并發現低強度的聲音能抑制這種投射。見習記者王敏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n4663